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枭臣 > 第一卷 麓川之战 第七十二章 孟养战事序(上)

第一卷 麓川之战 第七十二章 孟养战事序(上)(2 / 1)

莽古堡的人力丰足最终完成了预计中的兵力扩充,在姜榆罔的设计中,莽古堡的部队作为支持自己立下战功和将来代为大明掌控麓川的直接力量,至少需要一千人左右的队伍。

这是立下战功,左右战局所需人力的最低估计,也是代理麓川的投名状。

明朝在不同地区所设的军事机构所拥有的兵力各不相同,关键的城市可能有数个卫所加上一些特殊部队拱卫,一般的城市则是设立一个以上的卫所,根据地域的防务压力,可能设立更多。

而一些不太重要的地区,则是设立千户所,与名义上可以拥有五个千户编制的卫所不同。卫所的军力最多可以达到五千人以上,而千户所不过一千人而已。

因此一千人的军事实力,是明代地区驻扎兵力的下限。

不需要多余的人力作为补充,直接提供一支一千人的队伍,而这些人中绝大多数还是麓川本地出身,这将是姜榆罔与其他有意于在将来接管麓川的人进行竞争的重要本钱。

姜榆罔倒是不担心会有背景极深的人与他竞争。

首先,这麓川地方在明朝看来极为凶险,连年战争无法彻底平定此地势力不说,连西南一方实力最强大的沐家黔国公都在此折戟,没人会把来到这里当做好差事。

其次,就算有背景深厚的人看中了麓川,也未必能得到掌权者的应许。明代对于这种边远地方还是颇为看中以当地人治理当地人的,就算不是当地人,也必然要熟悉当地环境,并拥有足够的声望权势,保持多年的土官政策可见一斑。

从中不难看出,明廷的思路是清晰的,与空降来一个陌生人相比,他们更信任在此拥有一定势力的人。明廷对待宣慰司地区的态度是严谨的,只会把天朝上国的大旗授给已经具备绝对能力的人。

他们需要的是万无一失的稳定,是宣慰司对于大明权威的承认,而不会把付出了战争的巨大代价得来的地方交给任何需要发展势力,培养能力,而不能够充分控制局面的人。

明廷不喜欢在宣慰司问题上做赌注,他们喜欢肯定的答案。

曾经的明宣宗朱瞻基,因为不能绝对控制安南,宁愿选择放弃,到了此时的英宗,则是果断在边境问题上大举出兵,没有丝毫的犹豫与回转余地。

此时的大明,土木堡之变前的大明,还是一只称霸于天下的猛虎,他任用人才司掌一方,只认可绝对的能力。

拿陇川宣抚使为例,初任宣抚使甚至是麓川军的叛将出身,但是因为他具备足够的能力与威望,明廷仍然不拘一格任用他管辖边境重镇。

所以姜榆罔也相信,只要自己能够证明实力,就不会存在其他来自内部的背景深厚者能够插足于麓川权柄的分配与争夺,而麓川前线中,有资格去争夺这一权柄的人,本身就是掌管一方军权的大人物,不会想要来争取这凶险的麓川一地。

除了他之外,也没有其他人能发展出来像莽古堡一般的势力,这是姜榆罔的底气。

莽古堡的军队,正是他的底气的关键来源。

经过数个月的发展和整个莽古堡的人力支持,再加上来自孟养城的充足的人力与物资提供,最终莽古堡军队发展到了一千两百人的规模,其中出身于麓川的有九百人,三百人来自明军的随军民夫和其他被打散的部队的重新编制,以及莽古山的原班人马三十人。

姜榆罔现在虽然官职上是百户,还有一个千户是他名义上的上司,但这个千户首先自己手下只有不到五百人,其次也指挥不动姜榆罔的莽古堡军队。

事实上,整个孟养城守军加上民夫八千多人里,姜榆罔算是直接管理人数最多的军官。

连他实际上的上司,曲靖卫指挥使白千帆,孟养城守军的最高指挥官,封孟养守备,能够直接调动的部队也不到一千人。

只不过姜榆罔眼下还是要对白千帆言听计从,毕竟他维持整个莽古堡运转的粮食物资,超过六成以上还是要依靠孟养城的支持,而提供支持的就是孟养守备,曲靖卫指挥使白千帆。

······························

白千帆会如此大力支持姜榆罔,甚至可以说是无私,不计代价的支持,还是由于他是亲眼看着姜榆罔手下的莽古山防线一步步发展起来。

最开始,他是一个与其他濒临失陷的防线中的军官相比,看不出来存在什么区别的,莽古山防线的一名小旗。

但是他却打出来了一场不可思议的胜仗,摧毁了麓川军在莽古山活动的先锋部队,从那时起,白千帆就隐约意识到了他的不一般。

在证实了莽古山防线胜仗的事实确凿后,白千帆极力举荐姜榆罔升任百户,接管莽古山防线。

结果姜榆罔果然没有让他失望,甚至做到了让白千帆意想不到的成就。

他展现出来了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勇气,深入山林中,赢得了麓川百姓的信任,联手几乎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农夫和猎户,歼灭了莽古山脉中的麓川军主力。

听到这个消息后,白千帆的内心已经不是简单的震惊二字可以形容了,他甚至对这个可能不到三十岁的年轻百户生出来了一丝钦佩之感,继而是深深的信赖。

对于深陷困境的孟养防线,姜榆罔的莽古山在他看来,是唯一的希望。

身为孟养守备,孟养城一带近万守军的最高指挥官,白千帆也是孟养防务的最高负责人。

靖远伯王骥把不亚于自己帐下主力的数千精兵交给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守住孟养,守住明军在深入麓川腹地后最重要的中枢,只要孟养在一天,维持住物资的运输通道,明军就一天能继续和麓川军战斗下去。

就算是一个军寨一个军寨地拔掉,迟早也有赢下战争,彻底击败麓川国势力的一天,而一旦孟养城破,那明军十万大军将只剩下一个选择————撤退。

那时,孟养城失陷的负责人,白千帆将逃难罪责,这将是难以想象的重罪。

从明英宗正统四年起,到现在的正统十四年,历时十年,麓川之战消耗了大明无数人力物力,而这第四次征麓川,投入之大更是堪称孤注一掷,如果这次还是不能成功,可能大明就再也没有能力重新掌控麓川了。

这是白千帆难以想象的代价,而相应的罪责,也是他所无法想象的。

当然了,白千帆更不会想到,虽然他在过去的世界线上丢失了孟养,但是紧随其后就发生了声势浩大的苗民起义和土木堡之变,明英宗都被掳走了,自然没有人会想着来追究他的罪责。

而大军之中,实际上也没有人会来追究他的罪责,任用他来讨平苗乱还来不及呢。

没有未卜先知能力的白千帆,眼看着孟养守军日渐疲敝,而周边麓川军阵势不断壮大,自然是从提心吊胆到寝食难安,每天天蒙蒙亮就早早醒来,睁开布满血丝的双眼,似乎可以看到自己因为丢失孟养城的重罪而遭受极刑的画面。

整个孟养一带,唯一能给予他内心抚慰的就是不断传来好消息的姜榆罔的莽古山防线。

清扫了整片莽古山脉的麓川军之后,姜榆罔居然进一步收拢了莽古山一带的所有百姓,组织他们建起了规模庞大的新营寨,不断向孟养各地扎根发展,甚至连上了通向阿瓦的贸易线路。

白千帆叹服这姜榆罔真的是个百年罕遇的奇才,来麓川不到一年,变得比麓川国势力还要有地头蛇的气势,以眼下胶着的战事,恐怕来麓川国势力也没有这小子大搞发展建设的气度。

据说几个月下来,在姜榆罔新建的莽古堡,已经聚集了数千人,姜榆罔也在不断从中选拔人,组织新的部队。

面对如此成绩,白千帆对姜榆罔的各种请求已经是有求必应,把自己手下的资源调配管理到极限,也要保证莽古山的充足供应。

现在的姜榆罔身上,是白千帆押上的赌注,考虑到丢掉孟养城的后果,白千帆是把命押在了姜榆罔身上,相信他能像之前一样改变孟养城的战局。

························

姜榆罔自然是不知道白千帆的心思,他能够猜想到在这样的困境的压力下,白千帆必然不好过,但没有想到白千帆对他有如此之大的期待。

如果白千帆自己对于如何守住孟养城完全没有信心的话,姜榆罔怕是会对局面更担忧一些。

他不像白千帆有那么大的精神负担,还能清晰判断情况,以自己的兵力,加上孟养城原本的守军,想要单独守住孟养是不可能的,只能请求大军派兵支援。

最初,在军队的不断扩充时期,他对军队采用了现代的班排连制度来作为过渡的组织,在军队的组建进入稳定时期后,他有重新设计了编制,对部队进行整编。

以十个人为基本组织单位,称为作战组。另外设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

每十个作战组,为一个阵列,能完成基本的三段击,五段击甚至是十段击的攻击。另外设一名阵列监督,一名副监督和四名阵列指挥。其中阵列指挥负责第一线的射击指挥。

每三个阵列,组成一个营,设一名营长,两名副营长,五名参谋。从营级开始,所有军官由神狩院的成员——“使徒”,来担任。

每个团中选出一支主阵列,全部配备鸟铳,为主攻,其他两支阵列为辅助阵列,使用新式火铳,为配合。

理论上每三个营组成一个团,设一名团长,一名监督,三名副团长和外加设一个团参谋部。但因为现在总计不过四个营,所以暂时将四个营编成一个团,番号为莽古堡第一团。

在对未来的设想中,姜榆罔计划在团之上设立师,师之上设立军,一个军达到一万人。再之上的部队就是少数的军编成军团,多数的军编成集团军,不过那些还是处于想象罢了。

再多的想象,他只有眼下的这些实力,而战事已至。

最新小说: 红楼:重生僵尸,我参军修行 这个暴君,我养的! 大周:我家公主太可爱了 秦时影帝成长日志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皇叔 隋唐:从突厥入侵开始 我在大唐是传奇 天空中一朵云 大唐:女帝竟能偷听我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