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赫然一挂白练。
纵然未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亦端的一派“琉璃滑处玉花飞”的美景。
而在瀑布下方的深潭宽涧边,凿石、劈竹、接管的施工场面,热火朝天,令罗浮山上这林泉胜地,完全不同于那些深受文人追捧的山水画的孤仙之境,而是充满了创造的力与美。
“子瞻学士,令弟与令郎的友人,来访!”
王参军冲着碧潭边围着的一堆人喊道。
这个帝国乡村底层奋斗上来的司户参军,以前做小吏、奔波于田间地头时,通讯基本靠吼,练就一副洪亮的好嗓子。
他当真中气十足,一声喊,不仅盖过了丁零当啷的敲打声,还将身边那棵荔枝树的叶子,也震得纷纷落下。
那团挤在一处、不知正在参研何事的人群,立时稍稍松散开几分。
钻出来一位打着绑腿的老人,身量不低,鹤发白须,黑衣黑裤,外罩月色褙子,怀中还抱着一节竹筒。
熊猫……
姚欢万万没想到,自己第一眼看到苏轼,却是如此观感。
这位千古第一文士,大宋顶流巨咖,竟仿佛悠游山间的大熊猫!
她还在发愣,同样心情激动、只是不形于色的邵清,已然几步上前,向苏轼作揖行礼,为自己与姚欢报上名号与出处。
照面间,邵清觉得,虽然五官与苏辙至少有六七分相似,但苏轼的狭长双眼、微耸颧骨、宽额窄颌组合之间,比苏辙的平易慈和之外,更多几层“七尺顽躯走尘世、坐看风云少年心”的超然气度。
从工地上下来的苏轼,当然不晓得,几息间,自己在面前这一对年轻人的眼中,会有如此修辞不同、但实则殊途同归的评判。
“来,快与老夫说说,子由与仲豫的近况。”苏轼带着微微急切的语气道。
老人毫不忸怩见外,仿佛邵清与姚欢,就是来给自家报信的远亲。
他满脸的皱纹,被揉了期待的笑容,变作舒展的花瓣。
天底下挂念兄弟与儿子的男人,都是一样的心。
……
山溪边,听完从庆州到汴京再到筠州的所有故事,苏轼神思激荡间,感到自己仿佛一只从南海起飞的青鸟,溯着流云北上,盘旋于帝国的边疆、中州、江淮,看尽风波浪涛与悲欢离合后,又叹息一声,振翅而还,落回罗浮山顶。
“苏公,这竹筒,可能用?”
一个光着膀子的少年,见苏轼与两位访客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