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余地很小。这些牙人与城里的商家互有瓜葛,夹缠不清。另外牙人之间也是有不成文的规矩,联手压价。总之只要是想卖与此地的船货,皆要被他们刮上一层皮。
其中粮食买卖历来都是重头戏,本地粮商共有四家,他们的铺子多开在城里,毕竟卖粮食给城内的人就得在县城里卖。不过县城最大的一家粮铺余粮记,在码头上有分号,主要是收粮,但位置有些偏,也不大。
周道的打算是直接把粮号设在码头上,在当地的收粮中去掉牙人这一中间环节,从而降低成本,根据经营状况再行决定是否需要在城中设粮铺。他认为占据粮源的有利位置是生意成败的重要因素。
码头是水陆交通要道,在这里收粮不仅能满足县城对粮食的需求,关键在于百里外下游的州府,从这里沿沱江顺流一日到达州府,返回逆流行船一日半最多两日便可。还有珠溪河经珠溪镇往北汇入沱江,往上游西北方向至资阳城,往下游东南方向可到州府,通过县城码头和他珠溪镇上的小码头,他可以插手大小两条水系的上游货源,交通便利,成本相对低廉,若是能做出量便能影响或最终主导所在地域的粮价,这便是他的想法。
本来周道一眼看中的是正对码头的骡马市,不过一摸底一琢磨就变了主意,首先是大了,而且生意还过得去,要想租下来,他摸过价承受不起。其次这块场地是由四个东家三块地拼合而成,若想拿下费时费钱。最重要的是,陈木匠认为此地不可拿,味儿太大,此禽畜市已成形了数十年,积攒下的腥臭味、粪味已是浸入梁柱,沉入土中,不全部推倒重来是不行的,至少不能用来卖粮食。而他们最终选定的竹编店铺,远近大小适宜,离禽畜远离码头也近,另外还不小,属于前店后厂的模式。除了临街的大开间门面,屋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既有作房又有库房,平日雇了五六个伙计整日的编制各式竹器,销往县城或下游的州城。周道他们看了后压下心中的急切,同房东也就是竹编作坊的东家几番讨价还价。看着始终不怎么情愿的王东家,周道商议后给了他一个不能拒绝的价钱盘下了店铺,每年八十贯,租期六年,半年一付,比别家高出一长截。
几日后周道的粮号开始改建,大的结构基本不动,只是对门面进行了翻新,根据需要增添了设施,在后院分开建了六个粮仓,和一排足够住得下二十人的屋舍,另外还扩建了厨房和茅厕。都是青一色的瓦房,周道这是吸取了上一次被纵火的教训,安全第一。
他之前便跟陈木匠商议过,此番修建包括在珠溪镇的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