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土地不仅得到了有效利用,“三济堂”茶业种植面积更大、基地就更稳固,茶业随之壮大。
农天一说:“下一步,还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建设自己的茶叶加工厂房,开设茶学堂,建立自己的品牌,带动更多的乡亲们种茶。”
锦泓茶楼已渐入正轨,于是,农天一说干就干,在农氏庭院一间宽敞的房间开启了新式学堂,除了讲习一般的诗文、算术、自然知识外,其中有一项重点任务,就是传播茶知识、茶文化,系统培养茶业接班人。他开创了南颐县茶学讲习的先河。
农天一将其命名为“三济堂”茶学讲习所!
随后,农天一发告示,很快招到几名学生。这时,他正在课堂上讲解茶叶制作技艺发展演变史呢。
他讲道,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各种茶类,从手工制茶到半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品质特征的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技艺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他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梳理:
首先,是晒干或烘干散茶。
茶之用,最初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后来发展到生煮羹饮,都是直接取用茶树鲜叶。
唐朝以前,茶叶的加工比较简单,采来的鲜叶,晒干或烘干,然后收藏起来,这是晒青茶工艺的萌芽。
其次,是从晒青散茶到晒青饼茶。
在古代交通不便、运输工具简单的条件下,散茶不便储藏和运输,于是将茶叶和以米膏而制成茶饼,这就是晒青饼茶,其产生及流行时间约在两晋南北朝至初唐。
第三,是从晒青饼茶到蒸青饼茶。
初步加工的晒青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串烘干。蒸青饼茶工艺在中唐已经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蒸青饼茶虽去青气,但仍具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压榨去汁以制饼,使茶叶苦涩味降低,这是宋代龙凤团茶的加工技术。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大致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