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扫了一下范文堂的各项技能熟练度。
然后,许秋发现其中有一项是五阶10%,其他大多数技能也都是四阶50%以上的。
硕士期间能把熟练度刷到五阶的,说明大概率不是水货,像学姐,咳……
范文堂讲述的内容,在简历上也都有提到。
许秋大致看了看对方科研成果那一栏。
总的来说,他做的工作挺杂,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AFM综述写的是关于光功能材料的,ACSAMI做的是陶瓷复合材料微结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还有一篇二作的JMCA是关于半导体纤维的。
不过,话说回来,在东伐大学读硕士,能有这种成果,已经算非常不错了。
而且,许秋推测范文堂的硕士导师蒲成中,多半是个大佬。
因为如果导师不给力的话,想要发这么多文章,还是跨领域的,几乎不可能。
毕竟,大多数硕士生既不是天才,也不是挂逼,他们才刚刚进入科研圈,两眼一抹黑,还是比较依靠导师帮助的。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许秋拿出手机,到东伐大学网站搜了搜“蒲成中”。
发现对方果然是个大佬,中科院“百人计划”,还有“杰青”的帽子,科研成果、发明专利也非常多。
从学术地位以及学术成果的产出上来看,蒲成中差不多和之前《无机功能材料》课程的授课老师,于冰教授相当。
看到这里,许秋突然有些好奇范文堂为什么会选择离开原来的课题组。
按理说,在这种大课题组,范文堂都已经进去读硕士了,学术成果也不错,如果想继续深造,走科研的道路,直接转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换研究领域是需要成本的,硕博连读可以做到无缝衔接,节省下至少半年熟悉新领域的时间。
这其实也是硕博连读或者直博生的学习年限,要比先读硕士后读博士要少一年的原因,就是省在了不需要更换研究领域上。
而且,在研究生期间,如果真的想要往科研方向发展,而不是只混个文凭,那么最重要的还是看能不能发表足够多的文章。
这个时候,导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要远比学校高。
因为科研资源虽然有向头部集中的趋势,但这个趋势是基于头部的研究者或者说研究团队,而非头部的学校。
国家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大佬都分配到一所或者几所学校里,那不得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