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返回216,开始准备大会所需要的PPT。
这次的大会,和之前他们去开南大学参加龚远江那边的会议,情况不太一样。
那个时候课题组里的文章数量有限,只有寥寥的几篇。
因此当时魏兴思就直接把所有的工作,哪怕是关联性较低的PDI和PCE11,也并列放在一起,一股脑全部拉出来讲了一遍。
现在,组里有机光伏相关的文章非常多,达到了30篇左右。
全部细讲下来的话,一个小时都讲不完。
因此需要有所取舍,拿出几篇代表作着重讲一讲,其他的工作只能简单粗略的提及一下。
而且,现在的工作是成体系的,也需要构建好故事线,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才好讲给同行们听。
当课题组在某一领域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体系,打造一个系列的工作。
让别人一提起某种或某类材料,就可以联想到对应的课题组:“XX就是XX课题组的材料。”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能够提高自身课题组在领域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从功利的角度来讲,也能让自己的课题组更容易存活下去,发展壮大。
因为一直挖掘一个系列的话,可以形成一个小的壁垒,让自己的课题组在这个系列中保持优势,不至于突然发生文章断层,有文章产出的预期,也更加容易吸引研究生、博士后前来投奔。
比如,许秋脑海中有很多想法,关于Y系列受体的,关于叠层的,关于半透明器件的。
站在他的角度,这些思路很容易想到,如果进行尝试的话,非常容易产出科研成果,但是其他课题组想要想到这些,可能就需要花费数倍于他的时间,这就是壁垒的存在。
许秋这次大会演讲的主题,还是比较好确立的。
前期进行过的PDI体系的研究已经暂时放弃了,而之后的Y系列受体文章还没有发表,需要藏一手,这些都不合适。
因此,肯定要围绕ITIC系列的非富勒烯受体。
既然是ITIC系列……
许秋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之前发表的《焦耳》综述文章,似乎可以直接拿来用,和眼前的场景非常的契合。
于是,他决定参照《焦耳》综述的故事线,来规划自己汇报的顺序,自己只需要把握每一部分的详略情况,即各个工作大致的汇报时长。
许秋新建了一个空白的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