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能源》的审稿意见返回,打乱了许秋之前的实验规划,本来他是计划这周去江弯做y系列受体材料的合成,现在只能再拖一拖了,先专心把文章的事情给处理好。
返回学校后,许秋和魏兴思碰了个头,依次讨论了一遍审稿人提出的每个问题。
好在这个工作之前投稿的时候实验做的比较充分,许秋当时把能想到的实验表征全部都做了,没有被审稿人要求补充实验,收到了一个小改的意见。
不然如果是大改,估计没个一两周的时间根本改不完。
接下来,许秋连续爆肝了三天半,直到周五晚上终于把《自然·能源》文章改好,林林总总加起来一共20多个问题,全部回复完毕。
由于问题是在太多,许秋连感谢审稿人的话都不够说了,把常用的感谢语句用完,到后来只能换形容词了,类似这样:“感谢审稿人正面的/有价值的/中肯的/……/意见。”
工作量其实还是不小的,正文的修改、补充文本,图片的修改不提,光是意见答复文件就长达10页的word。
也就是说,平均两个问题就要写满一整页word。
这个意见答复文件的字数,加起来一共4500多个单词,而文章的正文也不过近5000个单词。
四舍五入,相当于许秋又花了三天半的时间重新写了一篇文章。
其实,如果是平常投am之类的一区顶刊,或者其他二区小文章,许秋不太会对审稿意见的答复这么上心。
可现在毕竟是《自然》大子刊,虽然比s三大顶刊档次低上小半档,但也是三刊之下,数万刊之上的存在。
或许也只有顶级大佬,才可能会对这个层次上的科研成果不放在心上。
许秋现在还做不到这么淡泊。
投稿完成后,魏兴思主动说道:“许秋,这几天辛苦了,家里刚买了几只螃蟹,晚上到我家里一起吃个便饭?”
其实,许秋还挺好奇魏老师家里情况的,他来魔都五年多了,一直没有都到魔都本地人家里参观过,不过,他晚上约了韩嘉莹,便婉言拒绝:“晚上我有点事……”
“噢,那行,”魏兴思也没有强行邀请:“晚上你们出去吃是吧,这顿饭算我请,之后拿发票找我报销。”
周日。
许秋留在了邯丹校区,没有到江弯做合成实验。
他本来打算继续撰写“全溶液、半透明、多彩”体系的《焦耳》文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