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几天,拟发《自然·能源》期刊的工作一直稳步进行中。
同时,暑假前课题组投的几篇文章的审稿意见,在这周陆陆续续的返回。
其中,许秋有两篇关于IT-DM和IT-4F的文章,之前投的期刊分别为AM和Angew。
AM那篇的文章,一共有两个审稿人,其中一个审稿人提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最终建议小改或者直接接收,另外一个审稿人同样也提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最终建议转投AEM,理由是“IT-DM的分子结构与ITIC较为相似,文章新意不足”。
最终,编辑采纳了第二个审稿人的意见,建议文章转投AEM,然后直接附送了两个链接,分别对应于转投和拒绝转投。
这算是预料之中的结果,像AM这种层次的顶刊,同一领域每年能发的文章数量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你发的多了,别人自然就少了,因此同行在评审的时候,就会倾向于挑刺,对工作的新意要求就会比较高,而且也比较看运气,同样的工作,如果刚好遇到两个或三个比较nice(好)的审稿人,可能就过稿了,但如果里面有一个比较tough(严苛)的审稿人,可能就会被拒或被建议转投。
尤其对AM这种不缺稿件的期刊来说,基本上只要有一个负面意见,编辑就会拒稿或建议转投。
当然,偶尔也会找第三个审稿人进行仲裁,具体怎么操作,就看编辑心情了。
话说回来,像这种从AM转到AEM的,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这两个期刊之间的差距不大,影响因子非常接近,都是20左右,大致分别对应于期刊里面的T1和T1.25级别,因此许秋和魏兴思没过多犹豫就把正文改了改,然后直接转了过去。
假如收到的意见是转到AELM、《能源科技》之类二三四区期刊,或是其他名不见经传的新刊的话,那许秋和魏兴思肯定不会同意,要么申诉,要么改格式转ACS或RSC,投JACS、EES之类的。
类似的,就比如投稿《自然》给你转到《自然》大子刊,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接受,但如果转到NC的话,有一部分人就会选择申诉。
另外一篇Angew的文章,运气比较好,最终的意见是小改,只需要回答一些问题,在文章中补充一些表述不清晰的地方,而不需要补充实验。
此外,组里还有另外三篇AM的文章,一篇是陈婉清PCE10:IEICO体系,一篇是莫文琳H22:ITIC:PCBM三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