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玄幻魔法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319 魏兴思:估计过不了几年,我就要跟着他混了(求订阅)

319 魏兴思:估计过不了几年,我就要跟着他混了(求订阅)(2 / 4)

20纳米,或是像平面异质结的100纳米以上,那么位于中央部分的有效层在吸光后产生的激子,还没来得及扩散到界面,就会因复合而消耗掉,导致有效层的中央区域成为死区,不会对器件效率的提升做出贡献,从而叠加一个?%的效率减成DEBUFF。

同样的,激子平均扩散距离短,也让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不能做几百纳米厚的厚膜,只能制备有效层厚度在100纳米左右的薄膜。

100纳米的薄膜,可能只能吸收大约80%的太阳光,剩下的20%就直接透射损失掉了,如果能把膜做厚,比如做到300、500、800纳米,光吸收可能会达到99%以上,透射损失就可以基本忽略。

100纳米左右的薄膜有效层,再次让有机光伏器件叠加了一个20%左右的效率减成DEBUFF。

几个DEBUFF一同叠加下来,如果在传输层、界面、光反射等地方再损失一些,最终的器件效率就所剩无几……

这就是为啥根据SQ限制,单结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理论极限在30%左右,而有机光伏领域实际上却只有12%左右,实在是拖后腿的地方太多……

不过,这些理论都是基于传统富勒烯体系的,也即只有给体材料吸收太阳光产生激子的体系。

对于现在正慢慢崛起的非富勒烯体系来说,受体材料也是会吸收太阳光的,许秋打算重拾这些太古测试手段,拿他开发出来的ITIC材料试试水,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新的理论出来。

如果能够获得什么颠覆性的结论出来,再搭配着高器件效率作为印证,就有机会搞一篇大文章出来。

接下来,许秋继续介绍他从龚远江、卢长军、臧超军等人那边得到的收获,相对来说比较琐碎,就是他在听报告的时候,思绪碰撞,灵机一动,抓住的一些灵感。

这些灵感比较超前,都是现在组里没有尝试过的想法,包括:“将邬胜男的FNIC体系制备半透明器件”、“光吸收互补的多个体系制备叠层多结太阳能电池”、“有机光伏和钙钛矿光伏以非多结器件的形式制备”、“基于两种光吸收互补非富勒烯受体的三元器件”等等。

最后,许秋介绍了另外一个较为系统的工作,是来自徐正宏他们课题组的,也就是他们组是如何一步步不断优化,基于饶丹宁A单元结构的ADA非富勒烯受体分子,得到现在的IDTBR结构。

许秋还帮徐正宏展望了一番,之后可以进行“在BT单元上引入氟

最新小说: 盖世女婿 重生之老天我不玩了 地狱归来当奶爸 一觉醒来有了女朋友 天庭电玩城 逆天狂神 极品男友系统 升龙天下 悲喜鉴定师 最上超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