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一区,除了已经接收的AM,还有一篇大改后的AEM,也就是说他还缺一篇一区文章。
如果把效率再往上提一提,到6%、7%,就有机会冲一冲一区。
如果能到8%,逼近世界纪录,一区很稳,保守一篇AEM,大概率AM往上。
如果能到10%以上……
虽然可能性极低,但万一真达到了10%,差不多能发一篇《自然》大子刊了,这算得上是突破性的进展,意味着非富勒烯受体登上历史舞台。
当然,如果想发表一篇CNS主刊,10%还远远不够,单单从效率的角度来看,怎么也得15%以上,而且还要有大量的前期工作。
因此,许秋没有多想,便决定继续对分子结构进行改进。
其实他之前有考虑过用模拟实验室II来帮他优化分子结构的,但他经过仔细考虑后并没有这么做。
一方面,合成一个分子的周期很长,涉及到多步反应,可能要一天、两天甚至更久,就算多个反应同时进行,平均下来差不多一天完成一个分子,积分消耗太快。
另一方面,用系统通过批量制备器件,来摸索材料光电性能的话,因为模拟实验室内有多个器件实验室,所以清洗基片、旋涂传输层、蒸镀的时间就可以忽略,只需要考虑旋涂时间,一分钟一片,一小时六十片,同样是一天的时间,可以摸索数千种条件。
基于模拟实验室II的现状,他之前同样规划好了他之后和学妹的合作模式——
他主要在邯丹做器件,学妹主要负责在张疆合成。
这样的计划,可以高效得利用邯丹和张疆两边的实验室,与两人堆在一起相比,至少提高50%以上的工作效率。
这也是之前每个实验,许秋都带她走一遍的原因,就是为了将她培养成可以独挡一面的有机合成实验人才,为这种合作模式的推动做铺垫。
本来嘛,这么安排是没什么关系的,但现在两人突然在一起了。
就很坑……
恋爱第二天,就被迫异地,找谁说理去。
只能说天意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