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结构和数据图片化,后者则用来整理实验数据,同时也兼顾画图功能。
比如器件结构图,以及其他平面、三维示意图,都可以直接用PPT里面自带的矩形、圆角矩形、椭圆等模板图案绘出草图,再经过变换、填充、渐变手段来加以润色。
许秋突然想到,像一些卡通图、机理图、TOC之类的,也可以找田晴定制啊,然后在文章中给她挂个名。
课题组中的现有资源,要好好利用一下。
不过眼下这篇文章还是算了,这种档次的小文章,图片中规中矩点就好。
文献读的多了,许秋发现,二区期刊,一区期刊甚至AM这样的顶刊,里面的图片都是比较模板化的。
除了一些期刊的封面会做的比较浮夸外,正文内的图片通常就是简单的曲线图,或者是电镜拍出来的原始图像。
而像《自然》中的文章,有不少图片都是精心美化过的,偶尔还会用一些插图来辅助描述科学现象。
究其原因,他觉得也许是文章的受众不同。
像《先进材料》AM这类专业领域的期刊,已经标明了期刊是材料领域相关的,能看到文章的基本都是业内人士。
因此不需要玩虚的,直接给他们看数据就可以了。
就比如许秋,他看一眼别人文章中的几张图,就大概明白这个人做了什么工作,有什么创新之处。
搞的花里胡哨的,他最多会多看一眼,却并不会提高这篇文章在他心里的分数。
但像《自然》这类高影响力的综合性期刊,因为它会面向全部领域,所以大多数看到文章的人,并不是相关领域的业内人士。
直接给他们看干巴巴的数据,不仅看起来枯燥,而且也看不懂啊。
这个时候,就需要包装一下,用一些插图来辅助表达,同时把图片弄好看些,吸引人们的阅读兴趣。
说不定,就因此引起到一个其他领域的大佬的注意。
几方人马一拍即可,定下合作计划,岂不美哉。
……
数据整理是个挺让人头秃的活。
有些数据可用,有些数据不可用,这些确定了的都还好说。
但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数据也不是只有可用、不可用两种情况。
还存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数据:
比如,一组光吸收光谱图中,有四根曲线,其中一根曲线中有一个小的吸收峰与其他三组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