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接受,形成社会共识,就好像是分配关系的润滑剂。
如果没有包装者,分配关系持续不了几年就会崩溃。分配关系肯定会制造出不公,那么如何让大家接受这个不公,就是包装者的工作了。
儒释道,一神教,它们的工作其实都一样,就是包装分配关系,让分配关系能够长久地运转下去,最后就形成了文化。
当然这只是从分配关系来判断人才,还有从生产力的角度推选人才,生产力角度就简单了,谁推动的生产力多,谁就是一流人才。
火烈王显然不符合生产力人才的判断标准,只能放在分配关系的人才里比一比,那就是三流。
杜兰看着火烈王,心想他是要继续做三流,还是想要更进一步做二流呢?一流的话不是想做就能做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流通常代表着阶级的贯穿。
周公打穿了殷商垄断的华夏阶级,以周礼确定了新的秩序。孔子打穿了贵族的知识垄断,开创了私塾模式。孟子打穿了贵族、国人之间的猜疑链,以义作为新的社会契约。董仲舒打穿了诸侯体系,使得皇帝和豪门直接结盟。朱熹打穿了豪门体系,让豪门贵族融入了士人阶级,形成了士大夫体系。后面自然也有人打穿了士大夫的体系,开创了百姓的时代。
一流人才的理念通过阶级的贯穿得到了落实,融入进生活,就算大家对他们的人格有所怀疑,也无法剥离一流人才开创性的文化,通过接受这些文化,大家在分配关系中才能互相妥协,互相迁就,维持稳定。
所以一流人才的诞生是需要土壤的,火烈王努努力成为二流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