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了石屏山,大家都夸八宝川真是一块宝地。
休息一天,黄谏意犹未尽,他对鲁鉴说:“鲁将军,我仔细看了鲁土司衙门和西大通地形,我有个看法,不知对不对?你们看,从小的视角来看,鲁土司衙门确实由衙门、花园、妙因寺三部分组成。实际上,鲁土司衙门建筑有更大格局,是依据连城的地理特点大视野大气魄来建的。依我看,这个建筑师是个大家。他在建筑衙门时,巧妙地把石屏山、吐鲁沟、两边的山,如笔架山等纳入到了一个整体。你们看,石屏山主峰似一巨大屏风,护卫着连城小镇,护卫着鲁府衙门。它背靠茫茫连城林海,右邻滔滔大通河水,峻峰壁立,林木葱郁,泉水叮咚。八台叠嶂、削壁奇峰。八座庙宇建在八座险峰上,一峰一景,妙景天成。这样吐鲁沟就成了衙门的真正后花园。你想云遮雾绕的吐鲁沟,峰峦叠嶂,林木苍密,曲径通幽,吐奇纳秀,群山顶部草原丰茂,山腰松柏苍翠,山脚乔灌相间。沟中石崖壁立,曲径道幽,清溪如玉,移步换景,真有‘华山之险、九寨之奇、峨嵋之秀,青城之幽’,这正是鲁土司平时训练部队,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就是我说的鲁土司衙门建造的大格局,你们说奇也不奇,妙也不妙?!”
众人顺着他的话仔细一想,也确实是这么一会事。
黄谏说到这里,由衷赞叹:“不出意外,多年以后,这里必将是人们游览观光的一片胜地!”
大家一片叫好声。
这天下午,鲁鉴把儿子及其他鲁氏子弟着召集起来,请黄谏训示。黄谏也不推辞,给孩子们讲起为何要读书学习的道理。
他循循善诱,读书的第一个目的是学道,是完善自己。天下的学问无非两大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是探究我们人跟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通古今”之变”,就是来了解我们人类社会,人事的变动、朝代的变化的规律和经验。
《礼记·学记》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玉不加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人若不学习,也不会明白“道”。这个道,既是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又是天地的大道和至理。
《大学》讲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也就是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规律而获得知识。真正的次第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中间环节,学到知识根本算不得是什么不起的事,“学而时习之”才是人间正道。这个“习”说的正是应用和实践,是把“物之理”转化为自身体认的过程,是“文而化之”的过程。如果没有文而化之,那么学习也就成为寻章摘句,工具性和机械性的表面过程。
再说《论语》,共11705字,其中有15章、66次提到“学”字。这个数据充分显示出孔老先生对“学”的重视程度。孔夫子强调“学”,不只是知识性的各种学识,更重要的是对人的修养、德行的提升,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实践“仁”和“礼”。子夏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其中正是强调人要重视品德、孝和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以做到这三点,就算是学习过了。以夫子的眼光看来,个人品质修养比所谓的学识渊博重要多了。
所以说读书的第一个目的是学道,是完善自己。
完善的途径就是读书和学习。荀子在《劝学篇》中阐释得非常充分,“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之学从耳朵里听进去,要把它留在心里,然后还要把它体现到行动中去,他的四肢和他的动静,一言一行,因此他说的话他做的事,都可以成为人们的榜样。反过来,小人之学,是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这样的学问怎么能够使得他的七尺之躯完美呢?所以他接着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君子希望完美其身,而小人之学不过是交易用的,所以他耳朵里听进去嘴里就说出来了,只不过是一个贩卖,对完美他的七尺之躯一点儿没有用处的。所以为己之学就是来完善自己的,完善的途径就是读书和学习。
所以学习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成为“大人”,
怎样的人才算是“大人”,孟子和学生公都子有一段对话,可以说是点明了问题的根本:公都子问曰:“均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均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学习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成为“大人”,让人可以跟随心的方向而不是跟随物质欲望沉浮不定。学习,就是要“求其放心而已矣”,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根柢的人,这个根柢,就是德行。有德行的人就会要以天下为己任,要有担当。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都觉得受益匪浅。
晚上,鲁麟悄悄问鲁鉴:“阿爸,人们说黄大人能考中探花是因为服了狐仙的仙丹,这是真的吗?”
原来,庄浪流传,黄谏小时,喜欢玩耍,疏于读书。一天傍晚,一小女孩敲响黄谏家的门,黄谏开门,女孩说到庄浪寻亲,迷失了方向,看能不能借宿。黄谏家就收留了这位女孩。女孩很勤快,第二天早早起来,就将黄谏家的院子扫干净了。她自己说,姓胡,在黄须沟一带居住,母亲在城里给人家当佣人,她来寻母,不料却失了联系。这女孩不仅勤快,而且聪明,在她的影响下,黄谏一改往日的疏懒,勤奋读书,进步很快。不过几个月后,黄谏又故态复萌,读书不见进步。原来,小女孩的妈妈找到女孩,将她带走了。
时光飞逝,匆匆就是几年,黄谏父母为他找了一位名师,但黄谏嬉戏之心不改。一天,趁老师不在,黄谏跑到城东的青龙山玩耍,这一跑就是好几里地。却看见路边一大户人家有一个非常精致的花园,黄谏按捺不住好奇,走了进去,景色果然不同寻常。谁知,就在小园拐弯处,却遇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黄谏大为惊奇,细看竟然是当年收留的胡姓女子。两人分诉别后情形,互诉相思。女子说,将当夜来访。果然,女子经常半夜来访,看了黄谏诗文,女子大为失望,说这样读书难有成果。于是,悄悄吐出一红丸,让黄谏服用。此后,黄谏读书进步飞速。由此,黄谏步步成名,最终高中探花。
鲁鉴笑了:“哪有这样的事!这只不过是说黄编修少时聪慧,勤学苦读,学业日有所成而已。”
次日,鲁鉴请黄谏写《敕赐大通寺记》,鲁麟研磨,黄谏胸中腹稿早成,下笔如走龙蛇,一气呵成:
自佛教未入中国,而斯理已具人心。盖自惟皇降衷,而人莫不有斯理,奈气察习俗之所移,而皆不知是理之在人心者耳。迨尼父明圣道以诏后世,子舆言仁义以淑人心,当时学者翕然宗之,而佛之教未显也。去圣人愈远,人心不古,而于此理宜然不知所从向。至汉魏以降,佛氏之教兴,人多弃彼而事此矣。
然佛之教,以空虚寂灭为宗,以戒定慧觉为本,以不杀不淫不盗不妄不饮之戒为用,盖欲导人去此不善而行乎善,是亦造理之捷径,而宜世人摩然而争趋之也。是教流传自西域,故西域之人事之尤笃。圣朝有天下以来,以释道二教不可偏废,故既设官以领其事,而又创建寺观以崇事之。而西土之寺宇,比之他郡尤盛。庄浪大通河桥驿,乃土佥右军都督府事鲁贤之故里也。公之弟刺干罗祝思,自稚年萌善心,早成教戒,行甚谨,而人多敬慕之。比以兹土灾旱相继,遂于所居之旁建寺,以为修禳之所。其工匠之值,木料之具,与凡费用之所需,皆取给于都督公,而公亦任之不辞。越一载完工,是以大殿、山门、堂庑、库院、垣墉、阶闼、庖溷、圊,靡不具备;而木石瓦甓,丹垩涂,辉焕坚致,莫可比伦。正统壬戌冬,始请于朝,得赐为“大通寺”,且命番僧达尔藏住持,领众焚修之。昆季既沐宠异,遂专怦来求书五大字揭于山门。今年夏五复具始末,求记其事。余谓庄浪乃古河西五郡之一,去京甚远。虽王化所渐被,而能明圣人之道者鲜,使不兴兹较以范围之,则强戾之心斯盛,乌能望其化于善哉!然善固人心所具之理,人皆有之,既不遵圣教以复其初,而是教之所以化人心以归于善,亦可尚也,故书之碑,刻于石,庶几知公之用心焉。
众人赞叹不已。
之后,鲁鉴请牟伦书刻,制成一通高2.5米,宽1.2米的“敕赐大通寺”石碑,立于鹰王殿正中。石碑前面刻“敕赐大通寺”,后面刻黄谏所撰碑文,后书:“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文林郎金城黄谏撰,赐进士出身前监察御史青城牟伦书。大明景泰元年岁次庚午冬十月十五日乙酉,庄浪卫土官指挥使鲁鉴立”。
从连城回来,黄谏悄悄问鲁鉴“仁寿山前面卧牛山是你的地盘吧?有没有主?”
“对呀!没有啊。大人有什么想法?”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我打算百年后到此处安息。”
“什么?大人您这考虑的太长远了吧?”
“没有!没有!人都有百年的时候,这有什么可怕的?我觉得这儿阳光,清净,心里特别喜欢,你就给我留着。”黄谏真诚地说。
“如果这样,我一定替您保管好!”鲁鉴答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