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要冲和能源产区迁徙人口,设立行政机构和卫所,派驻流官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就急剧增加,选贤任能便成了朝廷的第一要务。
《论语魏灵公》中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这是孔子对子贡问及为仁的一段精彩回答,意思是说工匠要想把事情做好,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想对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和贤达之人,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国情,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然后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完成仁的目的。
通过逆向推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国家要想吸引人才,就要完善自身的选拨制度。这中间有世卿世禄、九品中正、科举,虽然很多人都在抨击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但我们应该先肯定它的积极作用。毕竟研究历史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秦始皇不会用智能手机,但他依然是千古一帝。
经过新政的铺垫,明朝已将科举制中的八股文改为审理和行测,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工科的内容。为了加快人才的培养和选拨,朱由校决定以立法的形式推行义务教育,由国家免费教学资源,凡七岁以上的孩童必须进入学校,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普及实用知识,增强民族的软实力。同时,由内务府和户部联合出资,在各主要城市兴建专业学院和技术院校,向所有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学生开放,努力让寒门子弟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全面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朝令夕改让人们质疑教育的权威性。朱由校虽然在当时已经取得了朝野上下的拥戴和钦佩,但想做成此事需要面对的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首先是钱。虽然第二次人口普查后户部在籍人数翻了一番,新政实施后全国的耕地也恢复到万历十五年的一千一百多万百亩,朝廷岁入达到六百万两白银,可是伴随着明朝疆域的扩大,需要支出的账目也急剧增加。此时推行义务教育,朝廷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二个问题是利益之争。历代王朝的末期都会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深挖下去就是利益集团已经完成了对国家资源的垄断,对他们来说这个皇帝姓朱还是姓爱新觉罗都一样。当初朱由校带头把部分皇庄分给西北的流民,他们迫于朝廷的压力和社会舆论,被迫将兼并来的土地还给百姓,已经对朱家心存不满。
如今朱由校要普及义务教育,扩大科举取士的招生范围,这将打破士大夫阶层对官僚机构的垄断局面,必然会激起他们的暗中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