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关中之后,柴绍才真正的明白,什么叫做乱世。
也明白了隋朝为什么只有那么短暂的几世,杨坚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最后就这样被杨广给败光了。
后世的一些人都觉得杨广其实是一个不错的明君,只不过晚年太急功近利,三征高丽败坏了隋朝的基业。
其实也不然,自从杨广当政之后,他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在败。
只不过,这些败业里面,也有好的地方,比如联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条河道对于后世的影响很深。
所以也有人称赞杨广的丰功伟绩,称赞他开凿了大运河,联通了南北的交通。
可是对于一个皇帝,对于一个朝代来说,动用大量的民力来开凿运河,实在是不智之举。
这种事情应该徐徐图之,而不是杨广的那种说要开凿出来一条运河,就立即开始,还要在什么时候完成。
在没有掌握绝对的权力,在没有绝对的财力和民力的支持下,他的这种行为就是在把一个辉煌的朝堂,推向了深渊。
后世的人看到的是运河的好处,看到了运河的文化,却很少想到,在没有先进的工具帮助之下,开凿出这样的一条河道,需要的是多少的劳动力的付出。
没有他们这些先辈的付出,哪里来的那条河道?
一个科举制度,算是开创了新的选官之道,也建立了后来的中原科举制度文明。
只不过,伴随着隋朝的诞生,那些世家也随之积累了财力,拥有了势力,科举制度是对他们掌控朝堂方式的一种对打阻碍。
这也是隋朝走向了末路的原因。
说到底,也是时也,命也。
固然,晚年的杨广的确更加地急功近利,想要建立丰功伟绩,享受这种圣名。
但是却也把自己父辈打下来的根基消耗一空,最终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民不聊生那是轻的。
柴绍这一路已经见到过一次易子相食的场景了,如果不是他看到之后,及时解救,现在跟在车队后面的那个孩子,就真的被人吃了。
救下来的孩子,是一个小女孩,还两岁不到,不知道世间险恶,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为了活下去,做出了什么样的事情。
她已经饿的没有了精力,连哭的精力都没有了。
还好,在驿站的时候,找到了一个奶娘,可以给这小女孩及时地补充一些营养。
“夫君,她好可怜,我,我也只是听说易子相食的事情,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