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说起她曾经出城,就疑心她转移了图纸,所以才有了夺她土地、诬她有孕的一幕。
由于沈梦昔的参与,李素娘得以活命,她曾经犹豫,是否干脆将这个秘密告诉公主,获得公主庇佑,以保平安。但她一是不想为奴,二也不敢相信公主,等公主回程时,又听说她遇刺的事情,更是觉得公主自身难保,不可托付。
公主府的护卫和婢女已撤走,她的日子更加难过,幸得郑县令庇护,艰难度日。两年后,郑县令政绩考核优良,调往长安县任县令,考虑再三,李素娘挖出坛子,带着儿子悄悄离开信城,也去了长安。
县令夫人对于她的跟随,非常不满,李素娘平时万般讨好,只求儿子可以继续读书,她在城南赁了便宜的房屋,平日里绣花、抄经、洗衣,什么活计都做,但那点钱根本不够养活他们母子,何况读书更是花费巨大。
周家还是来人寻到她,威逼她交出图纸。无奈之下,她将秘密说与郑县令,希望他出面打发了周家人,她愿将图纸与县令共享,日后所得财物均分。
但周家人纠缠此事多年,岂是那么容易打发的,最后三方协商,共同寻墓,李素娘和周氏族中各得三分,郑县令独得四分。
经过一年多的苦寻,三年前,他们终于找到了地图所标墓葬,结果,还是处疑冢,一无所获。
三家俱都懊恼异常,但李素娘从此也算安全了,周氏族中除了嘲笑她几句,再无人关注他们母子,李素娘也回了信城,将土地房屋尽数卖掉,继续在长安艰难度日,所幸周文彦这孩子聪明懂事,刻苦用功,常常获得老师的夸赞。
陛下立了太子之后,她想过去洛阳拜求太平公主,但是苦于没有盘缠,也不能扔下儿子一人在长安,只好放弃了。
刚一入秋,平时本就有些营养不良的周文彦,着了点凉,就大病了一场,将家中存银用了个精光,明年的束脩肯定是拿不出来了,李素娘愁得白了头发。
她今日拿着最后一件首饰来西市典了,就见到公主带着一个小娘子乐呵呵地逛街,当即什么都没想就扑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