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三年腊月十三,北京城内。m.
在民间,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过了腊八节,北京城内的年味越越浓,街上卖灯笼的,卖年画的、卖鞭炮的小商小贩仿佛从地下钻出来的一般,忽然间便多了起来。此时的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好吃的也就多了起来,而且有些富裕点的家庭还给孩子们买几挂鞭炮,这时候孩子们便急不可耐的偷偷的拿出来在街上燃放。一天到晚,整个北京城内这儿一声鞭炮响,那儿一声鞭炮响,把这个年味喧染得更浓了。
但是紫禁城内的弘治皇帝丝毫没有被这年味感染,他正神色忧郁的听着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关于陕西朝邑县地震谣言的调查汇报。
牟斌站在地上恭声说道:“皇上,据锦衣卫在朝邑调查,朝邑县内及其周边州县从两个月前就有地震谣言。据查,此谣言是从朝邑县城内一位算命的道士口中传出。但等锦衣卫去抓捕时,那位算命的道士已经逃之夭夭。”
弘治皇帝眉头微皱,说道:“不是让你们去抓那算命的道士,你们有没有听说一些天降异象。”
牟斌接着答道:“回皇上,据回来的锦衣卫报告,共打听到各种异象八件,其中一件传得最文。说三个月前有村中一井冒出黑水,恶臭无比。待锦衣卫去那里查看,却见井水清沏无比,并无臭味。”
“可曾询问过当地百姓?”皇帝问道。
“回皇上,当天锦衣卫就在村中查访,村民说当时只有一位叫姓安的老汉早晨挑水时见到过,其他村民并未亲眼见过,但是那位安姓老汉于半月前已经病故。所以此事查无实据。”
“其它的几件呢?”皇帝接着又问。
“回皇上,其他的几件并不像井口冒黑水这般,好像也算不上是异像,比如有户人家的鸡突然晚上不再去鸡窝,而上飞到树上过夜,在民间这种现象很常见。还有的传言说,曾看到过成群结队的老鼠在白天从路上跑过,但也未曾查坊到真正眼见者。”
弘治皇帝听到这话,摇头叹息道:“这么说,锦衣卫在朝邑并未亲眼见过,或是遇到过见过异象之人?”
“回皇上,确实未曾见过。”牟斌回答道。
“那你们锦衣卫的调查结论是什么?”弘治问道。
牟斌想了想正色说道:“回皇上,微臣及其属下都认为此乃实属谣言,不足为信!”
弘治皇帝接着又问:“当地百姓生活情况怎样,民间可有恐慌情绪?”
“回皇上,正如朝邑知县所报,当地百姓都结庐而居,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今冬朝邑频降大雪,百姓苦不堪言。因惧怕谣传的地震发生,百姓都有家不敢回,有屋不能居,只能呆在简易草棚中艰难度日,据锦衣卫汇报,已经有百姓冻死。”牟斌痛心地说道。
弘治皇帝沉思片刻,对牟斌说道:“牟指挥,你先退下吧。”
“是,微臣告退!”说完,牟斌便退出大殿。
随后,弘治吩咐宦官去内阁请三位阁臣来东暖阁,想了想又补充说:“去钦天监把监正袁敬也一起请来。”
没过一会,他们四人先后到齐。三位阁臣是东暖阁的常客,与皇上很熟悉。简单的问候之后,便坐了下来。只有袁敬被稀里糊涂的宣来,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让他来,见礼之后,只能胆怯的站在下首。
弘治见袁敬不知所措的样子,微微笑道:“袁监正,你不能紧张,朕今天宣你来是有件事情要问你,你且慢慢听朕与三位阁老的谈话,然后再根据你们的钦天监的观测作出判断,以备朕问询。”
“是,微臣洗耳恭听!待请皇上圣询。”袁敬恭敬的答道。
然后,弘治皇帝把刚才牟斌的奏报大体复述了一遍。然后问刘健:“刘阁老,你如何看此事?”
刘健此人最善于分析判断,在弘治朝素有“刘公断、李公谋、谢公尤侃侃”之说。但这件事,他却很难做出判断。既然皇上问起,他又不得不回,于是沉思一会抚须说道:“江湖术士散布谣言之前,井中异象就已有传闻,此传闻虽说目击者已经故去,但老臣认为此老汉所言并非虚言。试想一村中老汉为何虚言此事?他并无任何得利,并且此事在术士散布谣言之前,也不会受此谣言影响。所以井中异象之传闻很可能是真的。至于其他异象,调查不足,无法判断其真假。但仅凭此异象不能断定地震谣言的真假。”
弘治皇帝听闻此言,感觉他说了这么一大堆还是等于没说,有些不满地问:“刘阁老的意见呢?是防震还是僻谣?”
“皇上,老臣认为,既要僻谣,又要防震。”刘健回答道。
“皇上,老臣附议!”李冬阳起身说道。
“臣附议!”谢迁也起身说道。
弘治皇帝看三位阁臣都支持刘阁老的意见,心中也便有了谱。他转而又问袁敬:“袁监正,你们钦天监是什么意见?”
钦天监在明朝那是科学技术机构,他们的回答那肯就是专业权威的。此时,袁敬摆出权威专家的姿态,以严肃的口吻说道:“回皇上,微臣夜观天象久矣。所谓地震,乃地龙翻身是也,今年地龙翻身应在东南和中宫,西南并无地龙翻身之象。”
此话说得不假,弘治十三年南京和北京确实分别发生一次不大不小的地震。足以说明袁敬的说法是正确的。
谢迁看不惯袁敬那种权威专家的谱,有些略带调侃的问道:“袁监正,你刚才说的都是已经发生的地震,皇上问是以今年这段时间到年后朝邑的情况。你切不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哟。”
其实谢迁刚才所问的也正是弘治想问的。
袁敬胸有成竹的答道:“从天象上看,地龙有西移之象,故明天地震应在西南、正西和西北三个方向。”
这话说得非常有水平,也就是非常含糊。如果明年朝邑发生地震,那就是应了他的说法
,地龙西移,正好到了朝邑翻身了。如果没有地震,也可能会在其他地方地震,只要在北京的西南、正西、西北那都算他说得对。弘治年间地震频发,几乎年年都会发生震。这种说法最为保险,基本不会有错。即使错了,那也是地龙迷了路而已,而不是钦天监的错。
这就是明朝时期,皇家御用的权威专家。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这就是科学!
弘治皇帝听了袁敬这些似是而非的专业回答,觉得也没有参考价值,就打发他退了出去。
接下来,弘治皇帝又问刘健:“刘阁老如何才能做既僻谣又防震?”
刘健略微想了想,回答道:“回皇上,老臣觉得,僻谣是稳定朝邑百姓的恐慌情绪,防止社会动荡,防止屑小之徒浑水摸鱼,趁机作乱。防震同样也是为了百姓,当地官府可以要求百姓晚上住在草庐,白天回家居住。白天要是发生地震的话,人们不是在睡梦中,有躲僻的时间,不会造成大的伤亡。同时要求官府将各地年老体弱的百姓集中到结实的房屋中居住,防止再有因寒冷致死的悲剧发生。”
弘治皇帝高兴的点头说道:“好,就依刘阁老的法子办。”
然后转身对身边伺候的司礼监太监萧敬说道:“司礼监拟旨吧,事不宜迟,八百里加急发往朝邑。”
五天后,朝邑知县苏盘收到了北京发来的八百里加急的诏。
苏知县看完诏,却犯了难,这僻谣还好说,无非就是到处张帖告示,让百姓们不要轻信谣言,不要传播谣言。但防震要做的事加就多了,这要出动大批衙役支各村登记年老体弱者,然后集中到牢固的房屋居住。皇上一句话,县官累到死!这么多的村,工作量巨大,就凭这几十位衙役如何做得到?
而且马上就要过年了,县衙中的官员、胥吏、衙役都在忙着过年,谁愿意在这个时候到处跑?
苏知县心中疑惑,既然朝廷要求僻谣,那就是说地震的传闻是假的,是谣言。既然是假的,那又何必要防震呢?他觉得这是内阁那些老滑头玩的手腕,如果真的发生地震了,那么防震就是对的,如果没有发生地震,僻谣就是对的。无论怎样,他们都不会有错的,错的自然就是这些地方官了。
其实他怎么不想想,反过来也是说得通的。如果地震了,僻谣就是错的,如果没地震,防震就是错的,错的永远都是朝廷。
苏知县很明显就是朝自己有利的方面考虑。于是他决定僻谣,至于防震那就当作没看见。
当即,苏知县就派出衙役四处张贴告示,同时衙役驱赶百姓回家住,不要轻信谣言。在告示中他明确说明,皇上已经询问过钦天监,朝邑不会发生地震,地震传闻是江湖术士的骗人把戏。
就这样很多百姓都听信了告示上的话,毕竟钦天监是专业机构,比江湖术士灵验多了。
梁月松做的精心准备,就被苏知县曲解皇上的诏,给大大地破坏掉了。也给朝邑百姓带来了毕生的伤痛,甚至比原来历史上带来的损失更为残重。
时也命也!
(本章完)
大明小人物
大明小人物
还在找"大明小人物"免费?
百度直接搜索:"易"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