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远这才明白原来在明朝没有近视这个词,而把近视叫做目觑。那伙计拿出一个镜片说:“这就是你说的那种镜片。”
何志远接过镜片,又要了一片老花镜的镜片。问那伙计:“如果我只要这个镜片多少银子?”
那伙计看何志远还是个比他还小的半大孩子,就戏谑地笑问:“十五两银子。小客官,哪有这么买的?难道你一个眼老花,另一个眼目觑?”
王之学听见后不乐意了,立即喝斥:“哎,我说这个伙计,会不会说话?有你这么问的吗?”
那伙计看王之学要发怒,立马换了态度,陪笑说道:“是我说错话了,以前从来没有这么买眼镜的,就是一时好奇。说错话了,说错话了!”
坐在柜台里面磨镜片的老者听到客人生气了,急忙停下手中的伙计,站起来喝斥那伙计几句,就问何志远:“这位小客官,我做眼镜几十年,从来没有这么买眼镜的,你确定是一个老花镜片,另一个目觑镜片?”
“确定。”何志远拿着那个老花镜片问:“请问店家,这个镜片能否再磨得小一些?直径一寸就可以。”
“可以,客官稍等片刻就好。”说完,那老者又坐下忙去了。
何志远也搬了一个小凳,坐在那老者面前和他聊了起来:“店家,请问做眼镜有多少年头了?”
“那可长了,我从十六岁就跟着我父亲做眼镜。到现在差不多四十年了。”那老者一边磨着镜片,一边说道。
何志远看着那没有眼镜腿的眼镜说道:“店家,您做了这么多年的眼镜,有没有想过改进眼镜?”
“改进?如何改进?这些技艺都是祖上传下来的。”那老者停下手中的活,疑惑的看着何志远。
“比如说给眼镜的挂耳绳换成可以折叠的金属腿,这样不是更方便佩戴吗?”何志远拿过一个眼镜给比划着说道。
经此一说,这位老者不再小瞧眼前的这位小客官了,他拿过眼镜,自己比划了一下。接着说道:“小客官,你这个想法很好,如果装上折叠的镜腿,确实方便许多。”
这时,那位小伙计说道:“爷爷,我早就说过眼镜加上镜腿方便佩戴,你就是不听!这次等客官说了你才信。还有那目觑镜片,我也早说过,你看磨出镜片就有要的吧?”
这次,轮到何志远对这个小伙计另眼相看了。看他年纪不大,还能有这么多想法,真是难得。于是他就问:“这么说你早就发现目觑镜片能矫正近视?”
“你说的近视就是目觑吧?”那小伙计反问一句,接着又说:“我早就发现了,我看到中间厚,周围薄的镜片能矫老花眼,而目觑正好与老花相反,我就想那中间薄周围厚的镜片是不是就能矫正目觑,我就磨了两片,找了一位目觑的书生试了试,果真如此。”
何志远立即对这个小伙计来了兴趣,在这个年代,能够举一反三,善于思考的工匠可不多。大多数都是墨守成规,不敢也不想去思考探索。如果现在这个小伙计能加以引导,等造出玻璃后,说不定会是一个像孙云球那样成为光学仪器制造家,发明家,能提前把显微镜,天文望镜等现代光学仪器制造出来。
想到这儿,何志远对这个小伙计说道:“不错,你能举一反三,勤于思考,以后一定会有大出息。你不是纳闷我为什么买两种不同的镜片吗?我告诉你,你可以把两个镜片一前一后放在眼前向远处看一下试试,会有什么变化,然后我们再交谈。”
说完,何志远拿起两块镜片,示范一下给他看。那小伙计半信半疑的拿着镜片按照示范试了试。
然后,就惊呼起来:“我看到前面的房屋一下子到了我近前,看得非常清楚!”
那位老者听孙子如此说,也拿起两个镜片试了试,果真如此。他也看到了远处的房屋!那老者对何志远大为诧异,惊为天人。随即恭恭敬敬地问:“敢问这位小先生家中是做何营生?”
王之学在旁边骄傲地说道:“师傅是何家村人,你们可曾听说有一秀才梦中得赠奇书?我师傅就是那位秀才!”
爷孙俩听王之学这么一说,更为诧异。梦中赠书一事早已传遍莒州,他们如何不知?两人双双拱手作辑,那老者说道:“如今,何家村赫赫有名,城内百姓哪个不知,哪个不晓。想不到您就是那得奇书的秀才公!哎呀,失敬失敬!”
何志远连忙拱手还礼,问那老者:“敢问师傅该如何称呼?”
那位老者答道:“小老儿名叫任贵起。”然后指着那小伙计凄惨地说:“膝下只有一个孙儿名叫任国成。前几年前儿子儿媳都因病去世,只有我们爷孙俩守着这店生活。”
“哦,这眼镜动辄十几二十两银子,你们生活可以无忧了。”何志远说道。
“不,秀才公你看到的只是表象。现在佩戴眼镜的人少,十天半月的才有一桩生意,除去房租商税,剩下的银子只够我们爷孙勉强度日而已。”那老者说道。
“哦,原来如此。你孙儿可曾读过书?”何志远接着问。
“读过几年书,自从他父母相继去世后就没有再读。”
“哎,太可惜了。既然任师傅在此开店生活清苦,可愿意去我何家村,我家每月给你五两银子的月钱,让你孙子拜我为师,我教他一些光学知识,以他的资质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那当然最好,小老儿感激不尽,只是小老儿只会打磨镜片,制作眼镜,这无功不爱禄,我去以后……”
“任师傅尽管放心,到我们何家村,会有很多事情让你做。”何志远明白他的意思,立即说道。
“如此,小老儿当然愿意。待我们将店里的事情打点好,过几天便去何家村如何?”如此好的优待,他们爷孙当然会愿意了。
这时,旁边的小伙计任国成心想,你有多大本领?还大言不愧地要收我为徒。不行,我得问问他,于是他桀骜地问:“哎,你说要收我为徒,可有什么本领?要是只会做眼镜,我可不服。”
王之学不愿意了,他一进门就看这小子不顺眼。心想我为了拜师费了多大劲,你小子不知道惜福,竟然还出言不逊,今天我就专治不服。于是说道:“你小子别不服气,师傅能收你为徒那是你的福气。师傅的学识自成一派,名叫科学。这科学一派的知识深不可测,单单一门数学就够你学几年了。还有物理、化学,还有今天他刚刚说的光学,这些知识够你学一辈子了。”
“数学、物理、化学还有光学,这些都是科学吗?他都会?”任国成有些疑惑地问。
“这些都是科学,是师傅亲自编写成书,师傅能不会?”王之学不屑地说。
听王之学这么一说,任国成干脆地说:“既然如此,我就佩服了。我这就拜师!”说完就要下跪行礼。
何志远赶紧阻止,说道:“拜师之事等你到了何家村再说。”
等到何志远付帐离开时,任贵起坚持只收十五两银子,何志远那能同意,放下二十两银子。再三叮嘱他们等店面盘出去后,一定去何家村找他,便告辞离开。
回到家后,何志远便去了王木匠家里,此时王木匠已将木筒做好。何志远将镜片拿出来,请王木匠将此镜片镶嵌在镜筒上。
王木匠接过镜片,用木胶将镜片轻轻的粘在木筒上,又拿出一事先准备好的木圈,再用木胶将木圈粘在镜片上。又拿出一块牛皮裹在直径较小的木筒上,用胶粘牢。过了一会,等木胶干透,再将两根木筒套在一起,这样大明朝第一个单筒望远便诞生了。
何志远接过这个望远镜,仔细端详起来,镜筒非常光滑,又伸拉了一下,力度刚好,他不禁赞叹古代木匠的技艺精湛。他闭上一只眼睛,将望远镜放在另一只眼上,调节焦距,镜中图像逐渐清晰,他的眼前便出现一片清晰的树叶。
王木匠好奇地问:“何公子,你看啥呢?”
何志远将望远镜递给他,笑着说:“你看一下就知道了。”
王木匠疑惑地接过望远镜,学着何志远的样子,放在眼上看一眼,吓得连忙将它拿开,惊道:“这东西有法术?怎么能将远处的东西搬到眼前?”
何志远笑着解释说:“这不是法术,它也不能搬东西。只是能看清楚远处的东西而已,这叫望远镜。”
“望远镜?”王木匠反问一句,又接着说:“这要是制成双筒的,不是更方便些吗?”
“这只是一个试验品,现在试验成功了,就可以制双筒的了。”说着,何志远又和王木匠要来纸笔,画了一个草图,让他开始制作双筒望远镜。
回到家里,王之学看到何志远手里的单筒望远镜,急切地问道:“师傅,这就是你说的望远镜吧?我试试如何?”
王之学拿过望远镜放在眼上一边对拉伸着,一边大叫:“我看到远处的屋顶了,太清楚了,就像在眼前一样。”
家里的下人、家丁听说后,纷纷围上来争抢着观看。观看后,都大呼神奇。一时间院内的人都聚拢过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