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礼尚往来的文明和从容不迫的自信。当时的长安,可说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来自中亚、南亚、日本、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云集于此,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阿拉伯的“胡商”最多。这些“外籍”商人不仅在长安经商,而且还能娶妻生子、安家立业,甚至还能入朝为官。有资料显示,唐朝的宰相,有29人是外族人,而做官的外国人则多达3000人。王国维的《读史》诗云:“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可以作为唐朝强盛与开放的写照。
中国的发展繁荣在宋代延续,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记录着宋代的工商业与城市发展盛况。但是从明清以来,西方国家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的封建王朝却日益僵化保守、闭关锁国,错失了现代化的良机。近代以来的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等都有实现工业化的追求,但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推动一个农耕古国向工业化转型,让一个古老的文明体系抽出了现代文明的新枝,完成了10亿级人口规模与现代化相结合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特别重视历史比较,在他的讲话中,常常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以开阔的历史视野,观察现实、思考未来。他在时间之轴上溯流而上,追溯古代中国的灿烂业绩,着眼近代中国的落后屈辱,分析当代中国的弯道超车,展示出一幅中国自古及今的发展图景;从信手拈来的历史数字、历史细节、历史镜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强劲脉动,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当今时代的历史方位。
在习近平的宏大视野里,5000年灿烂的农耕文明,100多年跌宕起伏的屈辱历史,30多年激情燃烧的改革开放,构成了中华民族前后相续的历史坐标,在这样的坐标系里,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中国未来的意义。“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习近平把新发展理念置于历史的语境之中,为的就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审视中,在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中,在时代与往昔的对话中,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与时代意义,并使之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力量与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