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此时才明白,自己对李泰这个儿子,的确是过于溺爱了,这才让他有了争储之心。
再联想到了以前,有人告诉过他,太子李承乾之所以会走上造反这条路,与魏王李泰经常出言挑衅太子,并时常与太子争宠,陛下又对魏王李泰的宠爱,远胜于太子李承乾有关。
联想到太子李承乾造反,有可能是魏王在推波助澜,在暗中谋划,目的便是想要让自己立他为太子,李世民心里便十分的心痛,也后悔以前对他宠溺过度,这才让他持宠的骄。而是命褚遂良起草了一份诏书。
李世民在诏书中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
然而我不能让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所以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半个月入离开长安,到封地东莱去,没有奉诏,不得回京,也不得离开封地。”
魏王李泰没有想到,自己多年的辛苦谋划,眼看马上就要成功了,却功亏一篑。
他实在是不甘心就这么失贩,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宠爱她的父皇,会突然变得这么的绝情。
魏王李泰想要进宫见驾,当面问问他的父皇,这到底是为什么?
他想要向他的父皇撒撒娇,再求求情,既便不做太子,仍然做他的魏王,也好过让他去东莱,做一个东莱郡王要强的多。
只可惜,往日无需通传,便可以随时让他进出的宫门,却是已经不准他进了,他的父皇陛下,拒绝见他一面,根本就不给他哭诉的机会。
李世民也知道,太子之位应该早作打算,一日不定下太子,朝中百官便一日不安心。
只是嫡子当中,如今可以选择的唯一一个儿子,便只有晋王李治了。
只是李治的性格太软弱了,而且身体也弱,文采不够出众,又没有上马杀敌的能力,实非太子的最佳人选。
李世民心里其实是很看好另一个儿子,蜀王李恪。
在这么多的儿子当中,蜀王长的最像李世民,性格也很相近。
而且蜀王李恪的文采虽说不如李泰,但上马杀敌却也是不弱的,若不是如此,上次从益州回京的路上,便死在凤凰山下了。
可是赵国公长孙无忌,还有褚遂良等人,却坚决想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并说出了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道理,坚决不能立一个非嫡生的儿子为太子。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