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钦、白崇禧、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等人均表示赞同,蒋介石也表示认同。但蒋指出,南京是国际观瞻所系,守是应该守一下的。
在第二次防卫会议上,李宗仁也主张弃守南京:“南京在战术上是个绝地,敌人可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队来坐困孤城,实难望久守。”白崇禧则提出应将大军撤出城外,“监视南京,掩护徐州,保留实力,以便机动打击敌人。”随后,蒋介石询问德国军事顾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亚历山大以军事观点赞成李宗仁的论点,并竭力主张“不作无谓的牺牲。”
唐生智说:“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在做出“短期固守”南京的决策后,蒋介石迅速行动,以南京4个师的守备部队为基础,另外还调集了11个师增援南京,随后,南京守城兵力增达15个师,共计15万人。为了表示长期抗战的决心,国民**也做了两手准备:当时,蒋介石一方面积极备战,另外,11月20日,国民**正式宣布迁都重庆,在一份就迁都致军内各级长官的密电中,蒋介石表示:“宜抱破釜沉舟之决心,益坚最后胜利之自信,寸地尺土,誓以血肉相撑持,积日累时,必陷穷寇于覆灭。”
但蒋介石也明白,在日军的军事优势下,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并不划算,“南京守城,非守与不守之问题,而是固守时间之问题……只可希望较短时间之防守。既作短时间守城之望,则不必将全部之基干部队,全部牺牲,须预为撤退之掩护”。“若是至不得已放弃南京时,各防守部队撤退,得有掩护。”
“好!孟潇,你放心,这次守城,无论胜败,我蒋某人都会全力支持你!南京是国都,如果我们弃城而去,会让全世界的笑话的。”
“谢谢委员长!”唐生智再一次向蒋介石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唐生智终于放了心,他知道,此次守南京,凶多吉少。在守城部队中,陈了桂永清的三个旅和萧山令四个宪兵团有较强的作战能力,其余的作战部队与日军比起来,无能是军事装备和战斗素质,与日军比起来,差得太远。淞沪担任掩护撤退的第七十四军、第六十六军、第八十三军先后奉令退回南京参加战斗。这三军都是残缺部队,老兵很少,新兵大都尚未受过训练。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面对凶残顽强的日军,结果就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