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闵闻言,若有所思地看了我一眼,道:“大哥,张先生说得,似乎也有道理。”
我一向知道子闵作为嫂嫂,对除了李世民之外的几位弟弟都十分爱护,尽管如今他们都长大成人,可她还是如从前一样,不改偏爱的本性。
张文苏说完那句话,我已经明白了他的来意,其实他与杜杀并不是闲逛,而是特地来找我。他说李元吉想留住他,我的确十分诧异,现在看来,李元吉去找他,并不是要请张文苏做他的智囊,而是要张文苏来替宇文歆求情。
我想了想,也笑道:“张先生也学会了拐弯抹角,元吉为何不自己来找我?”
张文苏见我一语便拆穿他,并不想绕圈子,他也素知我的为人,便笑道:“宇文歆身为辅佐之臣,虽然晚节不保,但此前也算尽心,他与齐王殿下相交一场,此举也是为了齐王殿下,殿下心知肚明,以为过由他自己而起。齐王殿下心虚呀!”
我道:“可宇文歆其人,实在是有些不像话,若就此饶恕了他,难保他日后不再如此行事。”
张文苏道:“齐王殿下并无他意,自然不敢再用宇文歆,只求能饶他不死。”
我长吁了一口气,道:“这不难办。”
张文苏显然知道我长舒一口气的原因,如果我去向老爹求情,老爹碍于我的关系,定然不会将我的请求置之不理,可若真的就此饶恕了宇文歆,却对不起晋阳的百姓士卒。他微微一笑,拱手道:“文苏代齐王殿下谢过了。”
子闵在一旁听了很久,此时插话道:“张先生,齐王殿下答应了你什么,让你如此费心为宇文歆说话?”
张文苏煞有介事地喝了一口茶,却并不答她的话,只道:“夫人放心。”
子闵笑道:“张先生不愿说,子闵便不问了。”
我们玩笑了一阵,又说到从前在长安时曾有一次在醉鸿渐试子闵茶艺的事,说到一半,有一个士兵在门外打探了片刻,便径直走到我们的卓案前,单膝跪地,行了一个军礼道:“齐王殿下请二位先生入宫。”
我和张文苏对视一眼,都收敛了笑意,异口同声道:“出了何事?”
那个士兵还未回答,我便已经猜到了小半,一定是洛阳出事了。
果不其然,当我们一行四人来到晋阳行宫时,李元吉正在偏殿来回踱步,手里拿着一份军报。
回头见我们站在门口,不待人通报便冲了出来道:“大哥,张先生,你们看!”
说着将军报递给了我们。
我仔细读来,竟是洛阳城中有人以李玄霸系冒充为由,联络了众多将士,将李玄霸扣押,这个人不是别人,却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一个人——李幼良。
严格说来,这个人是我的堂弟,但我与他素不相往来,只听人说过他的劣迹一二。
在李世民发动宫变夺取政权时,他正好在洛阳,眼见长安动乱,便待在洛阳没有回去,因他是皇室宗亲,在洛阳也颇受礼遇。
但除此之外,这个人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李玄霸曾向我提起,说他在洛阳出了浪费资源,他根本无法相信他能做好任何一件事,因此一直领着闲职。
便是这样一个人,居然制造了洛阳城的政变?
实在难以置信。
李元吉和我们一进偏殿,张文苏便道:“齐王殿下,阁主,文苏以为,此人定是受人摆布。”
李元吉道:“受人摆布?可洛阳城中的朝臣和将领,皆是大哥从前的僚属,他们应当不会行此悖逆之事。”
我想了想道:“看来有人比我们棋高一着。”
张文苏点了点头。
洛阳守军其实并不太多,李玄霸为了抵御山西之变,调集了大量军队与萧瑀正面交锋,而在东北方向,刘黑闼的余部尚未完全肃清,也需要分兵抵御,是以直到现在李靖和徐世勣等人仍留在河间郡没有回师。
加上此前萧瑀散播的谣言,洛阳城中本就人心不稳,有人便趁此策反了游手好闲的宗室之子李幼良,将李玄霸监禁了。
可此事居然是通过军报传来,连青釭阁的人都没有提前探听到风声。
无论是谁,行事都滴水不漏,密不透风。
我预感到我们遇上了一个难缠的对手。
张文苏不再戏谑,环顾殿中,正色道:“阁主,我们当回洛阳。”
李元吉道:“从此回洛阳,一路上关卡暗哨不断,只怕不易成行。”
我道:“这个倒无妨。元吉,你可有整顿兵马?”
李元吉道:“才过了数日,我不知道他们休整得如何了。”
尽管不知道洛阳之变究竟是出自谁的手笔,可眼下的情形,还是只能先保住洛阳城不破。
不论是谁,现在都不敢明目张胆地站出来。
所以洛阳城如今其实仍控制在我们手中,只是李玄霸身为帝王,首当其冲。
而其他人……
城中应当还有三娘和柴绍,他们又怎么样了?
想到此处,我道:“萧瑀溃败,后方失守,在前方的士卒也已经疲敝,你命人去骚扰即可,不必强攻也能取胜。”
李元吉道:“我正是此意,因此才不着急。可是大哥,如果我在此慢慢吞吞地南下,那玄霸……皇兄万一……”
我道:“有大哥在,不会有万一。”
如今身边只剩下子闵、张文苏和杜杀,幸好,还有这些人。
我还没有提出让杜杀去走一趟,她自己便站了出来,任务是回到长安带一个人来。
这个人便是魏徵。
张文苏知道我要将魏徵弄到晋阳来,虽然偏殿的气氛十分沉重,他还是笑道:“阁主,如此说来,你已经为齐王殿下物色到附着之臣啦。”
我苦笑一声道:“当年我从这里走出去时,十分相信宇文歆,可结果却并不如此。如今我只希望魏先生能来此助元吉一臂之力,其他的,便无所求了。”
张文苏道:“魏先生绝不会如宇文歆一般辜负阁主。”
李元吉点了点头道:“我看魏先生也不错。”
原来他在长安时,曾见过魏徵,与他相谈甚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