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地和爸爸说这个事情,爸爸和她想的一样,还乐呵呵地开玩笑开导她说,别急,咱们社会转型期,有些事儿啊一年一个样儿,哪能老这么下去,哪能让记者们带着要钱的任务出去采访?那不是沆瀣一气?人家叫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人家叫你怎么写你就怎么写吗?BBC那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体都不这样,更何况你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官方媒体,真是这样下去,还是为人民服务的报纸吗?那不真成了为人民币服务了?物欲横流了呀!
其实静好和同事还有静好父亲,也许没真彻底弄明白为什么让记者出去搞钱。
追溯回去,静好所在的报社最早那可是纯政府养着,也就是全额拨款单位。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之后,渐渐开始有找上门来的广告,后来经济发展快、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广告也越来越多,连一些奢侈品品牌进驻当地,也找他们报社做过整版,广告的收入就成了大家的奖金外快,日子过得很美。当年广告部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主动出去拉广告和抢广告的意识,他们天天就是喝茶、看报,坐在办公室等,丰衣足食,客户排着队来送钱,想要及时给安排上,还得请他们广告部的人吃饭呢。
导致变化最关键的几件事情是:近十年前,一家省里的报纸来抢滩,静好所在的这家报社,受到冲击,广告锐减,但是由于一段时间里报社经营创收比较好,再加上运营制度改革等原因,报社从政府得到的资金支持一年一年在减少,早已经由全额拨款变成差额,差额比例也一再变化,当然是拨款越来越少。静好还算赶上了一年两年的好光景,刚开始工作的那年,最高的一个月可以拿到一万六,年底发奖金,四五万。相比之下,她来英国前,月收入连六千也拿不到了,前后这才跨了七个年头而已。
后来,政府对报社的拨款虽然还保留一部分,但是整个报社已经改制成为报业集团公司,以前的总编辑、副总编辑,现在名片上印的是总经理、副总经理。而屋漏偏逢连阴雨,省级报社在这里落地的那份报纸,如狼似虎,来势愈加凶猛,这才几年功夫,就几乎抢去了静好所在报社百分之八十的广告收入,紧接着网络媒体的冲击愈演愈烈,静好所在的这种官方纸媒,代表政府立场,又缺乏市场意识,以前发行量就不大,现在订报的人更是少得可怜,简直快要完蛋了,在这种情况下,报社只能鼓励全员创收,记者拉广告也就不新鲜了,他们认识人多,门路最广嘛,他们不出去跑钱,谁去?难道都坐等喝西北风?
开会时,报社最大的领导,敬爱的总编辑,抑扬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