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的的时候,新一轮的志愿远征增援部队集结起来,这一次萧轩没有再一次亲自率领大军出征的打算。因为此时云集在南京一带的财富和和人才已经过于厚重了。以前自己能够去冒的很多风险,在如今这个时候却是i很难去冒的,增援域外的领兵作战任务也在这个时候交给了以周大勇为首,并且在平乱战争中经过考验的革命军十个军十五万人左右的作战力量,兵力虽然不多,但这一次萧轩没有在吝啬于寻常野战炮乃至火药及防护装具方面的配属。
大军回归之后利用被俘过来的不少工匠技术资源,中央武库内掌握的传统军备也同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当然最为精锐的志愿部队主力,这一次并没有出征的打算。
关于西征的方略和战略,萧轩也最终确定下来,为了防止刚刚平定叛乱之后大军撤回之后再次发生问题,因此萧轩最终决定将留守在欧洲一带的常备军队确定为三十万人上下的规模,还尽可能的实现骑兵化或重装化,也只有这种规模的军事力量才能在一个大的文明战略区域内拥有还算像样的巩固统治。几乎与此同时,还会有大量的育龄或接近育龄的女子迁徙过去,特别是在平定叛乱之后。
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河西走廊那并不算十分宽裕的运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或者一带人左右的时间内让整个欧洲拥有一个规模在一二百万人口左右的核心上层,并最好能扩大到几百万的规模,从而彻底的巩固那一带的有效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当然不太可能是风平浪静的,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战事,并让河中以西的人口减少多少才能将西征的战果彻底巩固下来。
不过以萧轩的估算,恐怕这三十万也未必真的能够足够在那样的地方实现比较彻底的通知,伴随大军而行的远征恐怕在崇祯十年至十二年的时候再有几波,并将青壮年人口总计移民过去的数量增加到百万,这样才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还算勉强够用的“殖民层”
在域外的政策,萧轩也有了一些同过去不同的想法。按照过去自己的看法,必须最大限度上的保障当地大众的利益,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英国或者西班牙人曾经面对的“殖民地效应”,不过现在萧轩则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自己的看法。东方腹地距离西方在这个时代毕竟还太过遥远了,何况仅仅从欧洲残余势力手中夺取真正意义上的大洋制海权就不是几年内能够做的到的。这个目标现在看来有些好高骛远,虽然在远征的时候减轻了不少阻力,却对真正的消化当地是矛盾的。如果把世界岛的两端暂时看成是相互孤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