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轩再次回到北海新学的时候,让萧轩不负所望的是仅仅参考一些西洋钢弩的大致结构,就终于有人想出了如何比较轻松的拉开那折算两宋石强弩的办法。利用一根两米有余的木杆和两个固定面积的脚架、一个杠杆内侧支架。在固定住一段的同时,两个孩子利用身体体重的力量同时向下拽动杠杆,终于把那强弩拉开了。虽然操作起来十分费力,需要两个孩子才能有效的开弩,但是毫无疑问这种开弩的方法如果要真正的大人来操作的话似乎并不显得多么费力。除非去操作远远不止两石三斗的强弩。
也有孩子选择了其他的方法,比如棘轮开弩,类似三弓床弩的开弩方法一样。然而这种方法在重新上弦和射速上似乎还是稍逊一筹,对于真正的成人来说似乎并不如杠杆开弩器更为简单适用。
虽然萧轩本人也早有构想,不过当看了两个组的孩子们送上来的拼音报告纪录之后还是不由的赞赏道:“你们的贡献是巨大的,因为你们的创造,或许我军在前线的优秀战士们以后就会在战场上少死成千甚至上万的人。所以:当觉得自己的想法可行并且能够行的通的时候就千万不要气馁,特别是一些暂时动手实践上的拦路虎气馁。或许你们搞不定的东西,随校的那些试验场的工匠们就可以搞的定呢?所以有些时候不仅要自己动手多学习,也要经常请教那些工匠们的看法。这样也才能对许多想法的可行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萧轩鼓励的说道。
其实萧轩最担心的一种倾向就是因为中国重视读书人而轻视匠人的文化传统导致的知识分子脱离工业实践。如果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或者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从技术标准到管理体系一切都比较成熟的时候,这是个问题,却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可在这个手工劳动还很大权重的时代可就十分重要了。
从选拔开始,萧轩就十分重视这些孩子们大胆直言的精神。不畏惧各种关系和等级,能够拥有独立的见解,是突破东方文化传统对科研界束缚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即便此时这些聪明的孩子们已经开始有人猜测出了萧轩来历的不凡,终于还是有人在这个时候大胆的询问道:“几个月前刚刚来京城的时候,就听到从城内到城外隆隆的火器声音。听说那志愿营的勇士们,也是用火器来挫败敌军的几万大军的。既然在现在的战场上火器有这么重要的意义,火器的使用又是如此的灵活方便,可以通过不同的弹药和装药打击轻装或者重装的对手,为什么还要重新发展强弩呢?”
一名名叫程芳的小女孩有些出人意料的这样询问道。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