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肯定会很多,现在在石头上刻了有关的文字,这里以后就会变成风景区。
一个是破坏风景区,一个是变成风景区,这能一样吗?
反正那次交流访问两边都感觉很不错,据说后边双方宇航局的高层还有接洽,但那就不是宇航员可以知道的了。
现在看着天宫空间站和星空客栈对接,拥有了模拟重力舱,说他们不羡慕那是假的。
国际空间站里,吃完饭之后,几名宇航员飘在一块用笔记本电脑看领航者发布的视频。
身为宇航员,他们知道和考虑的事可比一般人多多了。
“稍微有一些重力就好太多了,如果国际空间站有重力,我们就不用这么飘着看电脑了,太不方便了,说的就是你,鲍勃,你别总是在后边顶我。”
“我也不想啊,戴夫,但我站不太稳,向上飘我得往下挪,挪到底又飘起来,如果我们有模拟重力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其实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个模拟重力舱还是小了,半径只有15米,一个人的身高就能占据大概九分之一的半径长度,这就导致脚和头感受的重力不一致,时间长了会引起不适。”
“其实不止呢,还有模拟舱的转速的问题,模拟重力舱的半径小,想得到比较大的模拟重力就要转快一些,但是转速快了,一样会引起不适,人类对转速很敏感。”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不得承认,有总比没有好。
载人航天初期,宇航员们只能在小小的载人舱里活动,甚至都称不上活动,那时候身体被牢牢的绑在座椅上,说活动也只是动动手指,把牙膏一样的食物挤进嘴里。
到后来载人舱大了,能稍微活动一点,再后来有了单舱的空间站,活动空间就更大了。
之后再一点点增加、组合,有了多舱结构。
虽然当时的空间设施都不如现在国际空间站的功能齐全,还有各种现在看来充满危险隐患的设计,但正因为一代一代的研究,有那些技术验证,有那些缺陷,然后才有了它们所处的国际空间站。
论先进和舒适性,国际空间站已经比不上天宫空间站、星空客栈和充气空间站了,毕竟后来这些空间站比国际空间站晚发射几十年,几十年足够一些技术发展的更先进了。
而这一切的东西都是从零开始的,都是从最开的是“有总比没有好”。
现在的模拟重力舱也是一样,一个直径30米的“小模块”,肯定也是验证功能多过使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