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向着台上行礼,而后再向属官御史这边的人也行礼。
行完礼后,只听到他轻声细气地说道:“学生九江祝乃晋,听完刚刚这位大人对我们读书人好像有点看法,请听我慢慢道来;周文王时,百姓善良,但到了幽王、厉王时,百姓便很凶暴,这并不是人的本性不同,而是由于社会的风俗所造成的;因此,商周之所以昌盛,夏桀和商纣之所以灭亡,并不是商汤王、周武得了像伯夷那样廉洁的百姓,国家才治理得好;夏桀、商纣也并不是因为得了像柳下跖、庄跖蹻那样不守本分的人,国家才衰败混乱,故国家的兴盛和衰败并不在于百姓;孔子说过一句话,审理诉讼案件,我们都是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没有人打官司才好,要想不发生案件难,而审理案件却是容易的;不从根本上推行仁义给以引导,而总是在事件发生后才用刑法去制裁,古时认为这是愚蠢的,而今天却以为是明智的;以刑杖来制止社会混乱,用严法来代替仁义,古时认为这是奸臣,而今天却当作贤者。”
祝乃晋的一席话看似软绵绵的,实则绵里藏刀,当然也是引来儒生一片的喝彩声。
......
就这样,策辩在争吵声中结束了。
这次天禄阁策辩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盐铁之议”,而那位做记录的桓宽,在若干年后将其记录成为一篇千古论文《盐铁论》。
盐铁之议是当时的谏大夫提出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借用当时的皇帝汉昭帝之名下诏,将各郡国各州县推荐的贤良文学聚集在长安,调查民间疾苦,并在未央宫天禄阁举行策辩。此次策辩中,贤良文学们请求朝廷废除盐、铁、酒的官卖,废除均输等法。
其实这些措施都是当时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在其之前任大司农时制定的,自然得到他的强烈反对,结果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辩,这便是著名的盐铁之议。
贤良文学们信奉儒家思想,而桑弘羊推崇法家思想,此次策辩中,双方就造成民间疾苦之原因、同匈奴是战还是和的政策以及治国方略都进行交锋,最终,由于双方的立场地位观念等巨大的差异,未能达成一致的思想。
策辩结束后,朝廷仅仅罢去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霍光借助这帮贤良文学学士,得了比较广泛的舆论支持,经济上也使得官营政策有所收缩。而那些贤良文学们大多都被朝廷所用,被霍光所用,充实了他的力量,这也标志着汉武帝之前的政策到了现在产生了大多改变,帝国已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