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秦孤竹君 > 第四百四十七章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背景色:字体:[]

第四百四十七章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1 / 4)

第四百四十七章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自从上次悟出一丝当领导的窍门之后,王诩就开始重新翻阅了一下史书。

发现史书中,所有被称之为明君的首领,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通俗的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所有明君手底下都有一些才能极其出众的大臣,被称之为贤。

比如黄帝六相,虞舜八元,唐尧九臣,夏禹诸侯,商汤之伊尹,姬昌之姜尚这些。

这些明君在历史中的记载,似乎并没有过多的表彰他个人的能力和贡献,反而都是突出的臣子的贤能。

反而那些突出了个人能力的君王,下场一般都不是特别好,比如蚩尤,一个打炎黄两个,治水先祖共工,败给更喜欢唱歌的颛顼,发明了凿井福泽万代的伯益,也输给了才华不显的夏启。

杀伐果断春秋三小霸王,被伟人唯一称赞过的郑庄公,完全依靠个人裁决,虽然霸业未成,但是却为历代君王权谋的魁首,反而风评不如后辈春秋五霸们。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释,就是没有一个做臣子的,希望有一个全会全能,大权独揽还能力斐然的君王,这样会显得他们这些臣子很无能。

所谓能者多劳。

但是这个多劳,有时候并不是单一指代劳动,而更多的是指代权利。

有能力的臣子,就能掌握更多的权利,掌握权利就相当于掌握了主动权。

自古以来,君王跟臣子之间都是合作关系,甚至有些竞争关系,就是权利的博弈。

君强,则臣弱,反之亦然。

其中典范就是被后世广为称赞的秦孝公,因为秦孝公执政期间,几乎全部一老商鞅,所以历史上大多数臣子都喜欢这样的君王,能够给臣子足够的权利。

反而能力出众,贡献更大的秦献公,秦惠文王则并不被后人认可。

因为大多评论前朝帝王的,都是后朝的臣子。

华夏文明的伦理根基中,似乎天生就伴随着一种中庸的人情结构,也就是所谓的情商。

于是在华夏文明中,酒倒七分满,话说三分软这种价值观,是一种普世价值观。

同时也早就了华夏文学中最高级的意境,留白。

所以指桑骂槐,话里有话,基本上是一个文化人的标配。

后朝臣子在评论前朝君王时,也喜欢用这种以古讽今的方式,来劝解当朝君王,要学习这些知人善用的明君,不要学的暴君。

最新小说: 穿越大明后,我被朱元璋穿越了 赶我去封地,成了最强藩王 开局假太监,签到成为皇宫之主 我是个好人(快穿) 傻王当道,重生悍妃超宠夫哒! 暴君,别拦我争霸天下! 亮剑之我的兄弟是顺溜 重振大明朝 大宁第一衙内 乡村小哥儿,异世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