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外疾好医,内病难愈求全订
华夏文字博大精深,而且象形字除了具有象形具象意义之外,还在进化中兼具了比喻的抽象含义。
而这种以具象入抽象的文字含义,也是华夏文字最为复杂之处。
所以华夏的哲学喜欢用各种实物比喻品德,道德这类审美。
这是先秦时期最流行的一种美学,叫做比德说。
比较出名的,就是儒家以君子比玉说。
但是这种比德说并不是先秦时兴起的,而是一直存在于华夏文明传承中的一种常态。
比如后世很多的词组,放在古代的语意就完全不一样。
比如疾病这个词。
在古代应该是拆开来用,
疾从从疒矢声,而矢指的就是箭矢,所以疾这个字造出的时候,是指一个中了箭伤或者外伤的人,以疾为病的疾病,大多都是外伤或者外邪入侵,比如感冒,风寒这一类。
而病,本来就是疒字,这是按照一个人躺在床上出汗的样子创造出来的字,后来在演化过程中加了一个丙字,丙为火,在古医学中代表心,所以这个字应该就是指由内火心火引发的各种疾病。
所以在古中医中,疾和病应该是指代两种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症。
同理,痛苦这两个字,最早也并非一个词组。
痛从疒所以就是病中的一种病症表现。
但是苦,是从艸艹的,所有从艸的字,都是比喻有根之物,或者有迹可循的。
苦这个字本意是指一种味道发苦的苦菜,为古之五味之一。
后来延伸为表现人类情绪状态的一种。
诗经中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应该是苦字延伸的最早运用,描写了一个思念家乡却不得回家,这种感觉像是中毒一样难受,这份感受比吃了最苦的苦菜还要苦。
所以古人在理解疾病这个词的时候,勉强能够归为一类。
但是在理解痛苦这个词组的时候,就有些不太好理解了。
作为一个医者,对于病状的疼痛自然是如数家珍。
但是这个苦,卢艾确实是第一次听人询问过。
再加上王诩的身份,对这个词的含义让卢艾更加疑惑了。
她给很多人看过病,也见过很多病人家属,有王孙贵胄,也有百姓平民,但是这些家属也都只会关心两个问题。
一是能不能医好,二是需要多少钱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