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翟县一战,以郭斌生擒何曼为转折点,之后一切便简单得多了。郭斌率大军压上,以长弓阵的巨大压制力逐步压缩黄巾军的生存空间,迫使其溃散,而关羽则率领所部骑兵穿插追击,在一举突破阳翟城外黄巾大营后,驱赶着逃兵进入伏龙山庄外围的黄巾军大营。大军尾随败兵而入,一万多人的大营直接被冲散。
关羽所部并不停留,而是穿营而过,一点重整大军的机会都不给对方。而早就得到飞鸽传书的管亥见状,则领着五百军士并五百青壮出庄辅助接受俘虏。
据后来统计,此战除了将何曼活捉之外,所得俘虏超过两万,黄巾军中层将领除去乱军中被斩杀的,有二十几人被俘。
而在地道中的五百黄巾军精锐,虽听到外面喊杀声震天,却以为是何曼正在率领大军为众人做掩护,便按照事前的计划进入阳翟城内,被早就埋伏在周边的军士包了饺子。除少数负隅顽抗的被赵云以长弓射杀外,全部被俘。
就这样,三万前来阳翟的黄巾军全军覆没,黄巾军占领阳翟县的计划彻底破产。
战后,郭斌命越骑营继续在北大营驻扎,并利用前来支援的五千民夫,扩充了大营规模,使得北大营中的长弓手可以对由东方进入阳翟县境内的敌军进行火力覆盖,成为自陆路进入阳翟的一道强力的屏障。
而被俘的近三万黄巾军,其中有近半青壮,剩下的便都是老弱妇孺。现在的战争就是如此,所谓的三万大军,实打实的有一万作战部队便算是精锐了,其余的全是负责运送物资,建设营寨等后勤工作的民夫。而有的时候,为了壮大声势,则会夸大军力。比如说有一万作战部队,外加两万后勤部队,总数三万人的部队,就敢号称十万大军。而多数情况下,便是营中的普通士兵也是很难分辨得出来的。
所谓人马上万,无边无沿。只有经验极为丰富的将军,登高远望,方能估摸个大概。可能许多时候,在这种草台班子似的黄巾军大营中,便是领军的将领亦是只约莫知道自己带领的部队的数量。因为太乱了,这里裹挟一点流民,那里溜走几个士兵,以黄巾军这种效率极为低下的部队,信息的传送是极为困难的,更不要说颇具专业性的人数统计了。
因此,“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被写入了《孙子兵法》。大多数将领所谓的“知己”,可能只是停留在知道自己手下可作战的精锐的数量吧。
此战黄巾军所表现出来的战术水平,与在江湖上“打群~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否则便不会顾头不顾尾,一再中了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