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经验了。要是干得好了,说不定还能收几个徒弟,你说像话吗?这堆肥,还用收徒弟?”
“收徒弟?”朱里正一寻思,“有啥不可能的?村里那些个会的,哪个不是跟你们父子学的?你们去外面教,说不定还真有人愿意给你们当徒弟。”
“里正,你别拿我开涮。”
“没拿你开涮,正经的。去年的时候,你们给人帮忙,不也收钱了吗?咱们乡里乡亲的,都是帮忙,所以收得不高,可这门手艺要是放到了外面,能不值钱?”朱里正的眼界可比朱老头高多了,说道,“还是你老婆子想得长远,你们要一直在村里干,也就这样;但真收了徒弟,放徒弟到外面去,以后不就可以跟那些匠人师傅似的,光靠收徒弟就能够养家糊口了吗?你这个,又不像工匠,还不能教人,还得藏着捏着,只要是种地的人家,这东西哪家不要?”
朱老头、朱大、朱二:“……”
——里正,你还真厉害,不会真把老婆子/我娘的想法,猜了一个正着吧?
——去年也是这样提醒他们的,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们没干起来,没想到今年直接干到村子外面,准备收徒了。
如果叶瑜然在这里,肯定会哭笑不得。
虽然没有完全猜中,但也多少猜到了一些。
她确实有想让朱老头、朱大、朱二收徒弟的想法,但这个收法,可能跟大家想的不一样——采用的不是匠人的收徒方法,而是读书人的“教书育人”套路。
只有朱老头他们把堆肥的名声打了出去,朱家村的农学院才能办起来,不是吗?
农学院办起来了,还怕没有人上门交钱学习种地?
谁说学院只能科举了,咱也可以学点实用的,种种地,当当账房,做做生意,甚至是当一个做胭脂的手艺人。
不管是什么,只要能够学到手,能够生存,那就够了。
这种想法,叶瑜然之前就有了,只是现在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方向了。
她一直在想朱家的“生意”,不管是吃食,还是跟人合作,都免不了被人冠上“奸商”的帽子。表面上看起来,她让几个儿媳妇顶在了前面,可实际追究的话,风险还是非常大的。但开书塾就不一样了,朱家的主业是书塾,其他所有一切都是为书塾服务的,是副业,那么……
谁还敢骂朱家是“奸商”?
既然是借人,几个儿媳妇的娘家自然是重点照顾对象,这点分寸,叶瑜然还是有的。
她已经带着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