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的,不是自己能够消耗多少,而是自己能够酿造多少。“无私才能无畏”,穿越生死,彻底断绝一些不该自己拥有的杂念,乐呵呵地摒弃它,远离它,就能够忘我,就能够洒脱,就能够达到觉悟的境地。
十年前,好友之父仙逝。停灵郊外景云山殡仪馆,众好友赶去祭奠。其间,有经常相见者,有多年不见者,而多年不见者中又有数次均在殡仪馆才得以相见者。相聚中,常见与不常见者均齐聚相谈,说前道后论古谈今欢畅异常。期间有人言:“丧家悲怆,我等欢颜,会不会被认为是对丧家的不尊”然:“非也,古人云‘人到七十古来稀’,丧者八十有七,实属高寿也。高寿之丧为喜,俗称‘白喜’,既为喜为何不可欢颜”。观人之一生,生为相对,死为必然,从古至今未有不死者,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渔夫樵老,贩夫走卒概不能免。而人之死,有刚生即死,有童颜年少而死,有壮年未老而死。
所以,人生在世,重要的是对生命不可不珍惜之,对死亡也不可过于恐惧,“生”与“死”实为一体。世人常说的“生死相依”非两个人好似一人,生死都要在一起之意。而是说生死同体,一事之两面也。人在出生及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同时也就在走向死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互渗混然而一体。古希腊的圣哲指出:死是人无法体验的对象,当人还活着时,死非常遥远;当死来临时,人已经毫无感觉和思虑了。人对死的害怕、焦虑、恐惧,等等,无不都是一种活着时才有的感受,而死亡一降临,人所有的知觉、心理的反映等等都不存在了,人们又怎能害怕呢?既然不能够去害怕,人活着时就没有必要去恐惧死亡。
天地为“父母”生我养我,那就好好地活;天地“父母”招我们复返,人也就要安心等待死亡的降临。所以,当生命存在时,要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努力地从事各种活动,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珍惜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尽可能地品尝人生的种种滋味,让生命中每一时段都充满内容,都有不可磨灭的印迹,都能凸显“生”的意义与价值。那么,对将逝者而言,当死亡来临之际,就会毫无恐惧,心安理得,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害怕,并为即将永久地安息而欣喜。对亲属而言,亲人虽已亡故,但那是融于流水,混于天籁,游于天宇之间的一种超自然的领悟。
已经是六十的王立却还心存极大的野心,他与常人不同,他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天下第一的强者,而且是绝对的强大,顺他者昌逆他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