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太一样,但其中山东诸城版是流传最广,也是最深入人心的版本。
故事的内容是在诸城北部的相州镇梁山屯村内,有一户人家姓梁,这就是梁山伯的家。
梁家早年富裕,山伯的父亲也曾办过塾堂,不幸积劳成疾,三十几岁便撒手西去,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为命,日子逐渐败落下来。
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儿,自幼体弱多病,家中生活仅靠母亲雇短工经营几亩薄地为生。
待山伯长到十六岁时,母亲怕误了孩子的前程,便省吃俭用,攒些积蓄,把梁山伯送到了村西北三里远的小梁山的塾堂里读书。
因塾师曾是梁山伯父亲的好友,故而山伯在塾堂处处受到师傅的关照,学绩甚好。
故事女主角祝英台出生于诸城石桥子镇西的祝家楼村,父亲是该村员外,人称祝员外。
祝家共四支,居住在祝家楼村的四角上,四楼对应,祝员外即家居东北楼。
当时祝家子嗣大排行,英台在女中行九,小名叫九红儿。
因祝员外膝下无子,又禁不住英台苦苦请求,于是就同意了英台女扮男装去小梁山求学。
就是在这里,梁山伯结识了女扮男装前来读书的祝英台,两人同室居住,兄弟相称,感情笃深。
一晃三年过去,直至学业完成下山之时,山伯也未察觉出英台的真实身份,并执意要送一送祝贤弟。
两人边走边聊,畅叙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如今诸城市石桥子镇北的小石桥上。
就在这小石桥上,英台面对相处三年的梁兄,爱恋之情再难自制,于是提出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许配山伯,并叮嘱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亲。见山伯应允后,两人才依依惜别。
当山伯再回山拜别师傅时,才从师母那里得知英台即是小九妹,赶忙前往祝家提亲。
谁料,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了马文才。
当梁山伯知道祝员外已将英台强行许配马文才后,连英台也不曾见一面即被逐出门外,回家后悔恨交加,相思成疾,终日咳嗽,汤水不进,一病不起。
在山伯病入膏肓之时,嘱咐母亲说“我死后不要到别处葬,就埋在里丈河北岸。”
因他知道,马文才家就在当今安丘市官庄镇的马家庄子村,英台出嫁必经此地,死后也想再见英台一面。
说完后山伯一命归天,年仅十九岁。
梁母果然依照儿子的嘱咐,将山伯远葬到现今石桥子镇里丈村北的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