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何去何从?
曾丹青当然没有什么主意。
他只知道读书再读书,不知道读着读着,就没有书读了。
书,读着读着,就没有书可读了。
事,做着做着,就没有事可做了。
路,走着走着,就没有路可走了。
高考的目的是什么,他也不知道,没有想过。
老师说过,高考后进大学读书。
在他以为,他就会去的。
他从来没有想过不会去的可能。
出了教室门,他就会在校园的小路上,寻找与小琴四目相对,凝神相望。
到了高三,曾丹青的成绩一直比较好,老师也觉得曾丹青会顺理成章考入好大学,自然,用不着给他施加压力。
曾球保当然也没有给他施加过压力,就算要施加,从来不懂高中学习的他,也不懂往哪里施加。
他只知道,到了高三,儿子要吃好一点,所以,多给了一点生活费给儿子。
现在,同样没有主意的,是曾球保。
他听一些人说多花一点钱,可以买到专科学校去读书,他也去找人试过,结果,没有成功。
如果真成功,或许就没有后来读博士的曾丹青。
或许他会成为一个很普通的人,没有后来那些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经历。
曾球保甚至都没有想过,让儿子去复读。
他知道天至县有个一中,是天至县最好的学校,儿子在一中读书,却从来不知道复读的学校在哪里。
曾球保偷偷的跟煤矿领导请求过,是不是可以让儿子去矿井上班,去井下挖煤。
煤矿领导以曾丹青不到十八岁为由,拒绝了。
更深层次的理由,则是:那时候,虽然下井有生命危险,却有很多人争着去,因为去了,可以拿到高工资,可以解决工作,吃国家粮。
曾球保口头上请求,不给领导意思意思,自然,领导会委婉的拒绝了。
父子俩一筹莫展。
有一天晚饭后,父子俩正在商议,曾球保说:
“要不,你还是回去种田算了。”
想了一下,他又说道:
“现在田里也不需要人,都秋天来了。”
“唉,还是不甘心的,难道到县城里读了一中,还回去种田?这样的话,读三年书有个卵用,还不是白读了。回去遭人笑话不说,而且种田也赚不了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