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经济建设委员会的推动下,地方上的工业经济建设开始如火如荼的推广开了,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发展技师学校的大纲,一大批的技工学校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扩建起来,工业建设被列入了当前第一发展的要务,在很多报纸宣传的版面上,工业建设的成就一度超过了正在进行的北伐战争。
处于最高领导层面的广州国民政府倒是在这个时候处于平静。上层的博弈已经在这个时代达成一定的默契,一个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初见端倪,这个时候没有人对黄柯的行为进行干涉,这样也使得他能够放开手脚开始自己的计划了。
在黄柯的主持下,国内的一些工厂开始重新投入了生产,汉阳兵工厂投入的更多的资金,生产能力在不断增强。
但这些对于这个贫困多年的国家来说,杯水车薪都算不上。一穷二白这个词用来形容这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在合适不过了,这个国家到现在甚至连煤油都需要进口,找遍一个城市甚至连找不到几个会操作机床的工人,这不得不让黄柯开始为接下来的计划发愁起来。
阻力之大是他之前没有能够想象到的,刚开始弄这个钢铁计划的时候,他还是信心十足,现在越来越觉得前面的阻力之大。黄柯有时候想着,如果自己还能够穿越回去,他就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做一个老百姓,这一切都让他心力交瘁,他发现自己已经增添了很多白头发。
转念想过之后,黄柯还是打消了这种消极的念头,人生就是拼搏的一生,遇到困难就退缩像什么样子?倒吸一口凉气,黄柯的思想又发生了转变,如果要发展就要从国外寻找力量,资本主义正在经历着经济危机,他们那里有大量的技术娴熟的工程师和工人,想到这里黄柯兴奋起来,他计划着他的出国考察计划。
与此同时,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收到了人民外交委员会契切林的报告说,不日之后黄柯即将访问苏联。
毋庸置疑,黄柯虽然只是广州政府全国建设委员会的会长,但是身为外交官的契切林明白,黄柯在中国新政府中掌握着重要的实权,绝对不是表面意义上的那么简单。
早在孙中山在的时候,契切林就和黄柯有过几次接触,西关军校组建的时候,两人就交往甚密,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够见到好几次见面,契切林对黄柯的评价“一个纯粹的爱国者,也是一个纯粹的投机者。”
当然,这种评价并不会影响契切林和黄柯关系,国家之间的合作从来都是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不久之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