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开封府,也许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包拯、包青天,有上了年纪的说不定还会哼上两句“开封有个包青天……”。
其实包拯权知开封府的时间并不长,仅只是从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至嘉祐三年六月,满打满算不过两年半的时间,就升任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了。
之所以会被长期冠以开封府知府的名号,其实是后人——特别是编写戏曲话本的人——对开封府知府的权力的误解。
按照后世的想法,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的长官级别一定高得不得了。
确实够高,但那是开封府尹,位在尚书下、侍郎上,一般是从一品或二品官衔,若为储君担任,则为一品官衔。实际上担任开封府尹的亲王只是挂名,并不管事,管事的是少尹或是临时委派的官员,官方说法叫“权知开封府事”。如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身份,临时负责管理开封府一应事务。真论起级别来,不过是个五六品的小官而已。
但京畿重地,事务繁杂,牵连甚广,非深受信任、智谋高绝者是绝不可能担此重任的。纵观北宋名臣的履历,未曾担任此职而为相者寥寥无几。而哪一位官员如果被任命为权知开封府,基本上已经可以宣布他已经进入上升的快车道了。
只要老老实实地与各方面搞好关系,共同努力保持京城的稳定繁荣,就是大功一件。虽然汴河里王八的级别都有可能大过这位临时的差遣官,但县官不如现管。真要是铁了心给人家治难堪,你信不信明天就停你的水、断你的电、堵你的下水道?
当然了,范仲淹是个讲究人,这种下三滥的事是做不出来的。
但保不住哪位想要替上官分忧的临时工义愤填膺,做出些许不太合规距的事儿,咱身为上流精英,也不好与他们一般见识不是?
所以,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有什么事大家商量着来,上能糊弄了领导,下能震慑得住屁民,自然就皆大欢喜、一团和气了。
但这些都是寻常官吏的做法。
作为一个自小就立下宏图大志的汉子,虽已年届半百(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比晏殊还大两岁),范仲淹却从未因官职高低而改变过初衷。正如其自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既然咱有幸高居庙堂之上,怎能不多为那些如草芥一般的贱民多着想一下呢?
这不,上任伊始,范仲淹就大刀阔斧地整肃了一番吏治。
其所作所为以后世人看来,其实并无多少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