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咸鱼太守”的美名传遍四方时,方仲永却在发愁,咸鱼不咸了,呃不,是没有盐了。
按说守着大海,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没盐才对。但彼时,或者说自齐管仲施行盐铁**的历朝历代,盐都被作为战略物资由国家管控,从生产、运输道销售莫不由国家垄断。
原因也很简单,除了最初是纯粹为了利益外,盐的供应是否充裕、价格是否稳定都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所谓战略物资也。方仲永清楚地记得,那一年倭瓜国海啸导致核泄漏而引起对盐安全的恐慌所造成的巨大冲击。
虽然造谣者被很快绳之于法,所谓海盐辐射超标也被证明只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臆测。但万一是真的呢?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当然了,北宋朝廷总体上并不算昏庸,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的生产、管理、销售从未有丝毫懈怠。
但是,宋因循五代旧法,行官商并卖制,规定或官卖、或通商得各随州郡所宜。于是划分官卖区与通商区,大抵以沿海州郡为官卖区,内地州郡为通商区。在官卖区,盐斤听由州县给卖,每年以所收课利申报计省,而转运使操其赢,以佐一路之费。
其盐业生产,则沿用唐代旧制,设立亭户户籍,专事煮盐,规定产额,偿以本钱,即以所煮之盐折纳春秋二税;于产盐之地设置场、监等盐政机构,从事督产收盐。
请注意一个字——煮。
所谓煮盐,简言之就是用柴火将简单浓缩的卤水煮沸得到盐的结晶物的过程。其生产工艺落后,产量少,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特别是消耗木柴量大,煮成一担盐约耗木柴四百斤左右。
落后的生产技术,导致了盐的价格居高不下。赵宋朝廷综合考量之下,定出了官盐每斤四十七文的价格。
乍一看,每斤四十七文的盐价似乎并不算太高,因为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各种文学作品中用贯、金银来作为物价的计量单位。
但您是否想过,当我们习惯了每斤两块钱的盐时,每斤五十块钱的盐您愿意吃吗?以宋朝较为富裕的社会现状,每户年结余不过三五贯。以每户每月用盐二斤来计算,一年就需要在盐的开支上花去一贯多。
试问作为普通人的您,一年花一千多块吃盐,骂娘恐怕都是轻的了吧!
而且还有一个大问题,既然是官盐,那都是按照人口数配给的。
那两浙路转运使王雍乃真宗朝的名相,他的岳父更是大名鼎鼎的吕夷简。
吕夷简是何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