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在柏油马路.上的夕阳,他想起来自己不会开车,对别人来说挺简单的一-件事,自个就是怎么也学不会。
”别想那么复杂,脚底下--踩就走了。”一是谁这么说过来着?然后,督导突然就想明白了,大热天,后脊梁却噌噌往外冒凉气,跟背了个空调似的。
“帮他的不像是人....”
这话也许并没有什么深意,更不是打哑谜,它不过就是字面上那个意思罢了。
一个月之后,嫌疑人的鉴定结果出炉了,他患的是“分离性多重人格障碍”。
前面提过,一个月之前,队长来找的时候,督导就想到一种可能,当时差点脱口而出。
那时候督导已经猜到,没准是多重人格,因为种种证据表明,嫌疑人的性格和作案手法不够匹配,咱们逆向思维一下:如果嫌疑人突然换了一个性格不就都能说得通了吗?在没做任何检查的情况下,这个推测有点惊世骇俗,所以督导没说出口。
这种病现在电影里都演滥了,好像比感冒还容易得,一旦剧情不能自圆其说了,就说主角有”多重人格”。
OL打招呼的标准台词不是:“我今天好像有点感冒了。”而是“我今天人格好像有点多。”
早期编剧还收敛一点,顶多让主角分裂出俩、仨互相掐。
现如今审美观都扭曲了,我听说有一句黑话叫“多分,多漂亮”,只要出现多重人格的桥段,不分裂出十个八个就显不出来水平。
嫌疑人的情况属于严重意识障碍,并且判定他在作案时处于发病状态,是无责任能力的。
后面的事情顺理成章,嫌疑人无罪,但是被强制送医院治疗。
本来督导已经把这件案子放下了,谁知道因缘际会,嫌疑人又回到督导眼皮底下,成了他的病人。而作为主治医生的权力,督导终于接触到了队长向他隐瞒的资料。
那是一卷录像带,做为关键证据一直处于保密状态,不过案子已经尘埃落定,也就无所谓了保密不保密了。
因为督导跟老师说过,当时他满怀欣喜地看完整卷录像,结果却大失所望。
之所以失望,是因为他本以为带子里录到了什么特殊的东西,但是.....
督导说得含糊,老师也没细问。
就这样,嫌疑人在医院里住了小半年。
治疗效果还不错,做了几次评估后,医院觉得可以让他出院了。就在这时候,发生了意外。
-一个实习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