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六认为第一种人就是如他大舅子顾明远、丘八这种一心反清,油盐不进,非要和鞑子拼个你死我活,恢复中华的。
这种人,贾六不吝英雄义士的夸赞,对这种人也是打心眼里敬佩。
因为这种人才是中国历史的推动者与创造者,也是民族精神的守护者。
但是对于这种人,谈是没什么好谈的了,只能打。
第二种人则是原则上反清,但对于局面有客观认知,只要能达成最终目的,不一定非要让鞑子亡国灭种的。
代表人物就是明太祖朱元章。
相比小明王的龙凤政权,陈友谅的天完政权,明朝政权在对待蒙古胡虏这一块,无疑要友善的多。
于这类人而言,只要能恢复衣冠,使汉人与旗人一样平等,他们也不一定非要认个朱皇帝,也不一定非要和清军斗个两败俱伤。
兴汉军内部,这种人基数不小,大概率占据了中层的一多半。
第三种人就是顺大流分子,就是压根不知道诉求是什么,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种人也就是底层份子,有盲目跟随的,有投机取巧的,有单单为了混口饭吃的。
事实上,第三种人才是时代的主流,也是兴汉军“沉默”的大多数。
贾六要求纪昀的统战主要针对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尤其是第二种人,要不惜代价予以收买拉拢,从而在根本上起到瓦解削弱分化兴汉军的战略目的。
“王爷,这样能行?”
纪昀对此表示疑虑,要是拿钱就能摆平对手,那千百年来还打什么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尽管拿钱去谈,谈成功了最好,谈不成功咱们再打也不迟。”
贾六眼界肯定比纪昀看得远,知道的也多,据他所知历史上有人就是靠钱摆平所有竞争对手,要不是出了一个元婴级的高手,多半也是个太祖评价。
“武穆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但没说武官不能爱钱,不可好色。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次兵伐交,最后没办法了才动武。若是能不损一兵一卒,只用些金钱就能取得动武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贾六相信他的决定是明智的,因为相比交战导致的巨额军费开支,拿钱收买的资金只是小头。
好比想要平定湖广这场乱事需要花银上亿,但他现在只需拿几百万两出来就能起到同样效果,那干嘛要花上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