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间孤儿院的名字,苏晓樯是记得的,很难不记得。向日葵之家。并不特殊,甚至说有些普遍,在中国各个地方角落似乎都能见到以类似名字命名的孤儿院,例如太阳花之家、梨花口之家等等。
那些孤儿院的名字总是充满希望的,取向上寓意的事物来冲刷孤儿院本身所代表的阴霾,按中国的民间信仰行为来讲,叫作“冲喜”,以好的事物来冲掉不好的运气,以期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可无论怎么样的喜气,如何的美好寓意,在路人眼里那些粉刷的或红或白的楼房都是充满死气的。那些从地上寥寥冒起,近乎灰色,过滤了阳光的生气,朦上灰色的滤镜的生冷气息,让人扭头不想去再看第二眼,或者感情真挚地去发出‘啧’的叹息。
苏晓樯曾经路过滨海城市的那家孤儿院,车上的偶然一瞥,透过半开的车窗,就能从锈迹斑驳的铁栏杆外看见那片前院。虽然那院落里草坪绿茵,但那时的她总觉得那活像一片荒凉的白色废墟,一个个幼稚可爱的孩童如鲜红的花一般开在废墟里,可开得越鲜艳,就越显得荒凉。
摘出来吧,把那些鲜红的花!挑取最鲜艳招展的那一朵,用来粉饰自家的墙头!多半前去孤儿院办理领养手续的人们都是这样想的。
她也问过身边的大男孩,你以前一定是那处地方不可多得的鲜明花朵吧?可为什么直到最后也没有一处愿意收养你的家庭呢?
男孩回答说,有是有的,并且不少,但都被他拒绝了。法律规定收养年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需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但即使他那时还没有十岁,在面对有领养倾向的男女时,孤儿院也会出于人道主义询问他的意见,而每一次他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苏晓樯没有问为什么,但大概是知道原因的。男孩也说了很多曾经那时的事情,起码在那短时间里,他是反感领养这个行为的。
他以前小时经常参加孤儿院的领养活动,一众孩子整齐地坐在房间里表演才艺时,他总觉得那些眼光往往是那么挑剔和令人不适,让人想起肉铺挑选精瘦肉的食客。
爱,是的,他们通常都会歌颂那是为爱而领养。可要知道那可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就连彼此姓名都无从所知——也总是被鲜艳所吸引,看上眼后,才会去主动为这朵鲜花注入所谓的爱吧?
爱是需要培养的,所以择优而取去培养高质量的爱,余下枯枝败叶继续在废墟鲜明,直到年纪到了被剪裁到花园外去自生自灭。
大概究其所以,残酷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