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 “还真是,倒立的大树呀。人物事件时间便是片片的枝叶了。” “聪明呀你。”“哈哈,难得聪明了。“ 教室的议论声响起来的时候,谭希玲把粗线往左延伸至黑板的最左端写上1840,而后又从粗线往上下方向,各延伸出一些曲线,继而又从曲线上再分开几支出去,转过身来,“说对了,这就是我们以时间为主线,人物、事件及历史意义为辅线的脉络图,也就是时下流行的树状结构图。” “树状图?”“历史知识脉络图?” “老师,这是要给我们把这一学期的历史知识都串起来嘛?” “那我们以后,是不是不需要记笔记了?” “老师,我们的历史作业,可以交这样的线条图嘛?” “想得美,历史事件和意义陈述,你不用文字来表达,怎么得分呀?” “整本书,我们会用三条线来串联,第一个如黑板所示,时间主线。”谭希玲笑着,看向台下张望的眼睛,那里有惊奇,有疑惑,也还有闪闪发光的求知欲。 “这个好,中国近现代史,一个起止时间,中国古代史再来一个起止时间,这个我喜欢。” “那第二个呢?”“又用什么来做主线呢?” “第二个嘛,我们再回顾一下,第二个故事人物了。”谭希玲笑道。 “第二个故事?历史名人的评价嘛?” “我知道了,是以历史人物生平轶事以及评价为主线。再记一遍,是嘛,老师?”杜晓风的惊喜声从教室的后面传来。 “你说错了,应该是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科技,教育,格局等方面来说了吧?” “嗯,有道理。““好像都有道理呀。” “说得很好,第二条线,确实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对他所处的时代,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网详细梳理一遍。”谭希玲说道,“至于那位同学,说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来说的,也是对的,那是我们的第三条线。” “可是,老师,我们记不住这些时间怎么办?” “来,我们看看几句话,”谭希玲笑道,在黑板的中间位置写了四行字,“442,林丫头弃鼻签,一扇香鹦鹉,隔向偿关望,中民二半半。” “这什么呀?”“这什么跟什么呀?”教室里是一张张懵逼的脸。 “像诗不是诗,粗读还押韵。”凌濛初的一句话,引得前后几个人笑了起来。 “在帮你记忆呢。”何诗菱笑笑,这方法,可行。 “啊?”凌濛初一脸错愕地看向何诗菱,又转向了讲台。 “我去,这天书呀?”唐霁用手挠了挠头,眨了眨眼睛,一时也愣住了。 凌初阳笑笑,准备回应唐霁的问话,却看到历史老师正看向这里。 “凌初阳,”谭希玲笑道,“的同桌,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