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在场几位全程听明白的教授,先后对证明过程发表了质询。
这种质询,就像是毕业答辩现场。
类似的报告会上,也会有差不多的流程。
面对质疑,那是必须的。
只有说服所有人,才能通过!
如果连现场的人都无法说服,那又如何证明其中的严谨性?
数学是美的,是严谨的。
即便是99.9999后面有无限个九,它也不是1。
双方有着本质的区别。
约莫半个小时后,研究数论领域的教授们,都对这个证明结果没有意义。
“张老师,这篇论文,你准备发哪里?”
末了,数院的钱院长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
“还是《数学年刊》吧。”
既然之前的论文发在了上面,那么后续自然也发在那上面。
合情合理。
不过。
这一次的审稿速度,或许没有那么快了。
毕竟,论文的意义不一样。
这一次是彻底证明孪生素数猜想,而且他还引入了抽象代数中的有限域。
现代数学跟几个世纪前完全不一样,细分领域越来越多,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全才。
毕竟,容易摘的桃子都被前人摘完了。
现在树上留下的果子,都长在那种又高,又细的枝丫上。
摘果子的难度,大大增加。
所以。
别说是全才,即便是同时精通好几个细分领域的数学家,也没有那么多。
编辑在邀请同行评审时,恐怕要费一番脑子。
这还算好的。
如果李杰拍出【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过程,单个杂志社恐怕没法进行同行评审。
它至少需要召开一次国际级的数学家大会。
只有那样的会议,才有聚齐足够多的数学家,才能有足够的人验证论文过程。
一个小时的报告会?
时间倒是够。
但答疑的话,一天都不够!
没有个几天时间,不,几天时间也无法说服所有人。
毕竟,那可是数学皇冠上最闪耀的明珠之一。
哪怕李杰能够说服数学家大会上的那些人,会后也会有一堆人想要找出其中的问题。
论证过程,持续几年,都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