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是以歌功颂德为主,似盛德、昭圣之类的字眼,重复度极高。
除了此类应举诗,剩下的要么是‘劝学’,要么是歌颂‘科举制度’。
总而言之,科举中的诗词是有明确规定的,极少有人在科举中以诗言志。
毕竟,这么做的风险太大。
其实,如今士林中已经有人呼吁改变这一风向,但奈何这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仍旧拥护辞赋取士。
自唐以来,数百年间,科举都是这样。
唐宋为何涌现出大量的诗人,词人?
难道是后辈之人不如前辈?
并非如此。
究其原因,只是社会风气而已,以辞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注定了读书人着重研究辞赋。
而到了明清,诗人、词人变少,也跟当时的科举制度有关。
明清时期的科举主要以八股取士,研究诗词,除了传播文名,还有什么用?
人,都是很现实的,尤其是寄希望于科举改变命运的读书人。
诗词既然没用,那便放下,专攻经义。
“朕深有感会。”
李杰故作一叹:“翻阅历年的进士集,其中的诗词,文辞自不必多言,但其中的内容,却极少有关乎时政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好句!”
当李杰念出辛弃疾的名作时,寇准忍不住击节称叹。
“此句道尽了那些无病呻吟之文,当以酒相贺。”
话音刚落,一杯酒已然下肚,寇准似乎觉得不太过瘾,直接将手伸向了一旁的酒壶。
顿!
顿!
顿!
一口气干掉半壶酒,寇准方才拿起桌上的绢帛,擦了擦粘在胡子上的酒渍。
“官家之心意,老臣已知。”
“此事交由老臣去办,定然给官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说到这里,寇准语气倏地一顿,眼角露出一抹促狭之意。
“不过,老臣却需提一项条件。”
“请言。”
寇准呵呵一笑,指着桌上的酒壶。
“老臣现在有一个毛病,没有酒,干什么都没劲。”
“这酒,必须备足。”
李杰微微点头,看了刘茂勤一眼。
“记下,此事交由光禄寺卿去办。”
光禄寺专掌祠祀用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