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非比寻常。
这一点,单从给官家讲课的频率就能看出。
诸多翰林学士中,晏殊入宫讲学的次数最多,并且御赐的东西也是最多的。
由此可见,只要晏殊未来不犯什么大错,平步青云,那是必然的。
甚至,拜相也是预定好的。
念及至此,李维便改变了想法,与其耗费人情、面皮,去求得一时,不如脸皮厚一点,让两家结为一家。
虽然李维的年纪不小了,但有一句话叫‘一朵梨花压海棠’。
老当益壮!
恰好,他家中小女云英未嫁,而且和晏殊次子的年纪相彷。
另外,再过些天便是上元佳节,如果晏殊不拒绝的话,正好可以让两人见一见。
‘这……’
晏殊千算万算也没算到,李维邀他竟是为了求亲来的。
家中次子承裕虽然今年尚未到婚配的年纪,但也以年满十三,再过两年也就到了婚配的年纪。
如今定亲,倒也合适。
既然年纪合适,剩下的只有一件事。
答应?
还是不答应?
李维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了,若是不答应,两家虽说不至于交恶,但之前的情分,怕是没了。
可答应的话,又不是没有风险。
李维是次相王曾的叔父(李沆女婿),另外,李维还有一女嫁给了王文正公(王旦)的儿子。
如此一来,纵使李维平时不站队,在旁人眼中,李家天然和王曾、吕夷简是站在一边的。
晏殊的信奉的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天禧年间,寇相和太后,和南方士人之间的争斗,他便选择了置身事外。
现在朝廷的局面虽然稳定了几分,但南方士人和北方士人之间的争斗,依旧没有结束。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
晏殊是江南西路抚州人,严格来说,他身上的标签是南方人。
当年,寇相还因为他南方人的身份,建议先帝不要过早的任他为官。
尽管此事早已时过境迁,晏殊本人也已释怀,但旁人会这么看吗?
人心,最是难测。
唯有谨小慎微,才能立于朝堂之上。
毕竟,晏殊是起于‘田间’的寒门之士,几乎没什么背景。
当然,和李家结亲,也不是没有好处。
到底是出过宰辅的家族,即使李氏二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