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谢书友“明镜亦非台”投的月票。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多尔衮并不觉得,自己会大败如厮。
因为他并不在意朝廷的旨意,在他看来,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只要自己还活着,喘着气,那么二旗就是他最忠实的依仗。
而两旗的存在,阿济格就不敢妄动徐州大军。
有这两路大军在侧,北伐军能做什么?
无非是打到双方僵持,打不动了,最后按朝廷的意思言和罢了。
如果沈致远真能点破和皋、通州,那就是意外的惊喜。
多尔衮并不对沈致远攻破和皋、通州,抱太多的期望,他要的更是沈致远一种态度。
因为要将身后事交托于沈致远,多尔衮最怕的不是朝廷不接受沈致远的汉人身份,而是沈致远与吴争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这血统决定一切的时代,原本沈致远是不可能被多尔衮选中的。
能被选中的最大原因,还是沈致远娶了东莪,这就让沈致远可以名正言顺地接管两旗。
而沈致远事实上不被容于朝堂,这就迫使沈致远只能背靠自己,不可能融入小皇帝那一方。
从而使得这中间留出一些时间,可供多尔博慢慢长大成人。
当然,多尔衮一样不放心沈致远,他对沈致远照样有了安排,逼沈致远攻和皋、通州,明面是断沈致远后路,其实最重要的不是这个原因,而是逼吴争与沈致远之间撕裂,裂痕这玩意,从来无法修补,只会越来越大。
这样就促使沈致远不得不紧紧依靠多尔博,因为,名正方可言顺,从而使得多尔博有所依仗。
多尔衮老谋深算,几乎几无疏漏。
可他终究无法预料,天下人心之复杂,绝非可以照理论来把控的。
一夜之间,兴化被池二憨、祖大弼联军收复,六合光复,和州光复,滁州、天长告急,扬州府战局平衡被瞬间打破,最严重的是,此时吴争攻占突迁,兵锋直指邳州,而海州的失守,让北伐之路的大门,被打开了。
多尔衮再一次咯血,这次,他不是怒,而是急!
好在多尔衮没有昏迷,如果昏迷,大军无法调度,那恐怕真有灭顶之灾了。
多尔衮硬撑着病体,率部至徐州,给吴争设下了三道阻击网,最先一道是邳州城,中间一道是吕梁山,最后就是徐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