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想,原本估算三、五天就解决的扬州战事,因无法攻破淮安城,而僵持下来,至今已近一月,清廷无法承受同时三面开战,这才有了弃多尔衮,准备与义兴朝重新和谈,集中一切力量,平定西北、西南战事的决策。
当然,多尔衮树敌太多,又不被福临待见,也算是借此扳倒权臣吧。
原本打算送独女与吴王联姻,并率军北伐的李定国,不得不临时改变既定战术,分兵应对。
好在因为原本就打算举旗北伐,经过这些日子对大西军的整肃,原本孙可望的军队已基本对李定国俯首听命。
历史带着巨大的纠偏力,生生朝着该发生的,慢慢回到原有的轨道。
李定国随即将大西军分为两路,以刘文秀为北路军主将,白文选、王复臣为副将,迎击北面吴三桂大军,李定国亲率东路军,以马进忠、冯双礼为副将,向东北方向进攻湖南。
李定国的出战阵容非常强大,步骑十万,战象二百头,得益于吴争的资助,从江南商会辗转而至的第一批火枪、火炮得以及时补充,李定国出战阵容中,有了一支独立的八千人的火器军。
自此,大西军正式以明军身份,开始与清军主力正面交锋。
虽说义兴朝、北伐军、大顺军及大西军几方势力的初衷各不相同,但各方势力几乎就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向清廷坚起了中指,一个“举世反清”的北伐战争,就此拉开了帷幕,也宣告着,清廷对黄河以北的控制力渐渐丧失,怕从此难以过上好日了。
……。
多尔衮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部署有了漏洞。
但多尔衮无法、也无力改变。
一个主帅无论怎么有军事才能,要是无法有效控制手下诸将之心,那也是白搭。
因为此时,原本被刚林、祁充格拖延的朝廷旨意,已经正式宣读,几乎所有参战清军,都已经知道朝廷要与义兴朝和谈了,旨意明令,就地防御、攻击即止。
清廷同时派出的钦使及和谈使团,已经渡过黄河。
这对于多尔衮而言,就是釜底抽薪啊。
试想,除非举旗造反,多尔衮还有什么应对之策?
多尔衮不是不想造反,可问题是,有多少人愿意去追随一个有今日无明日的主帅呢?
多尔衮真正感觉到了穷途末路的悲凉之意,看着站在自己榻前脸色惶惶的多尔博,和伏在榻边的东莪,多尔衮长吸一口气,喝道:“来人……传刚林、祁充格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