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应运这几日的感觉,就象是乡巴佬进了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这几天,在马士英等人的陪同下,走了许多地方。
见到了太多的新鲜事,让他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黄应运不明白,一座快要建成的新城,怎么就没有城墙呢,这也太不可思议啊,难道就不怕日后敌人攻来,无可防御?
他更不明白,没有科举,竟是以所谓的学院毕业证,便可轻易入仕?
那如何去杜绝学院的任人唯亲?
又如何去防范形成座师的成例?
但有一点让黄应运感到非常……有趣?
他在江南学院参观之时,正好遇见学院开设半月一期的讲坛,这是学院与明社牵头的一种开放性讲坛,没有主讲人,谁有论点,都可上去台守一任擂台。
寻常那种定好主讲人的讲坛,在明朝时非常常见,譬如东林党,就经常在各地定期开设讲坛,说是以文会友,但事实上,无非是延揽人才,收揽人心。
所以黄应运倒也不觉得奇怪。
可古怪的是,学院的讲坛,只有参与者,竟无主讲人。
这本身就已经奇怪了,但还能理解成博采众长。
让人费解的是,生员们正在讨论的是,一些应忌讳的问题,至少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讨论。
譬如,日后的大将军府该如何存续。
譬如吴王该不该自立。
再譬如,如果吴王得天下,是该延续内阁制还是集中皇权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黄应运听得傻眼了,大明朝对民间的言论还算是开放的,可也没这种“大逆不道”的讨论啊。
黄应运无法将心中的疑问诉诸于口,因为他担心犯了别人的忌讳,他强忍着,随同马士英的安排,去了松江府军校。
看着以步兵排为单位的一个个整齐的方阵,黄应运觉得,军队还能训练到这种程度?
一支精锐虎贲,其实就算是普通人,也能一眼看得出来。
这看的不是他们的装备。
哪怕是一个个赤膊列阵,也能让寻常人一眼看出来。
因为这样的军队,有着他们独特的气势。
就算只有一个人站着,都能给人一种站着一列人的错觉来。
黄应运从来没有过这种让人心悸的感觉,那是一种令人胸口闷疼的感觉。
就象是面对着高山,有着沉重的压迫感。
而在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