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桓决定投降之后,出乎张国维意料,他反而变得爽快起来。
除了提出城中已经被他“募集”的物资(从百姓那劫掠来的财物)无须上缴之外,别的条件他什么都没提。
张国维知道形势紧急,想也没想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于是,双方“皆大欢喜”地完成了绍兴城防的交接,明军开始由三面城门入城,正式接管了绍兴城。
金声桓部被集中安置于城西校场,等待战后整编。
绍兴城的收复,等于让绍兴明军有了根据地,哪怕战斗失利,也不至于夫处可退、无险可守。
这成为了这场战役的胜负手,左右了战局的结果。
如果吴争为了图一时之快,不答应金声桓的条件,拖延了金声桓的献城投降时间,甚至与金声桓决战,从而使得兵力拖在绍兴城,那么战争结局就会改写,明军最好的结果,就是原路撤回杭州、沥海、平岗山。
甚至有被清军东、西合围的危险。
当然,这是后话了。
……。
王得仁、池二憨率骑兵突袭道墟粮仓。
这是突袭,不是偷袭。
三千骑兵,在没有山的平原地带,大白天对一个远离村庄的粮仓重地进行偷袭,非常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所以,以迅猛之势突击,打驻军一个措手不及,才是正道。
可王得仁、池二憨没有得逞。
因为柯永盛派出的第一支偏师几乎是同时抵达道墟粮仓。
区别在于一个是由西向东,一个是由东向西。
而清军非常有经验,面对明军骑兵,他们在会师之后,并没有因兵力是明军两倍以上,就出要隘迎战,而是据守要隘,任凭明军大骂,只射箭不出战。
双方由此陷入了僵持。
明军骑兵有速度的优势,清军步兵可据城而守。
但有一点,清军是占了大便宜的,那就是他们的箭矢射得比明军远,因为他们是步弓,而明军是骑弓。
所以,两厢抵消之后,还是清军稍胜一筹,不过双方伤亡都很少,只是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
池二憨执意强攻,王得仁不同意,他认为如果把这支骑兵损耗在这个粮仓上,哪怕最后惨胜,也会被吴争责罚。
因为这粮仓对于明军来说,可有可无,本来就是清军的粮仓嘛。
明军有自己的补给渠道,而南方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