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能活命就不错了,哪儿还有功夫管那么多?
是以,不过短短七天,从东郡迁至寿张、东平等地的难民便有数十万之多。
一些自诩身份最贵的名流贵族,因为多少知道些内幕,再加上两地分处不同阵营,故而不愿离开故土,前往上游之地。
可奈何他们不走,周围人都走了,什么商户、农民、奴隶······就连个别官员都舍弃本土,打算迁移到其他地方去。
如此一来,他们再待在此地,只怕连吃喝都成了问题。
可是······如果要迁,除了上游的寿春便只剩下下方的许昌。
毕竟只有这两处地方够大,够容纳他们这些名流之士,够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可这样一来,去哪儿才能过的更好就成了他们首要讨论的问题。
众所周知,许昌远没有寿春繁华。
曹丕都从许昌迁至长安,如今的许昌就只剩下了一个落寞的外壳。
可寿春不一样。
那里高楼林立,街道小贩此起彼伏,商品琳琅满目,百姓生活富足,名流众多,吃喝玩乐一应俱全,酒楼茶馆更是数不胜数。
比起在许昌的衣食无忧,此地显然更令众人向往。
毕竟,众所周知,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既然能过上潇洒自在的生活,又何必自讨没趣,找一个无甚特色的地方?
当然,也有不少人想的更为长远。
既然寿春都已经远比许昌繁荣了,那身为文人志土发展之根,无数名流汇聚之地的下邳,又该是何等的奢华?
据闻太学之内因材施教,其学生所学皆依据个人喜好,夫子所会所教的奇技、左道更是不知几何,颇有几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架势。
此外,农桑、水利、工匠······乃至经商之道,只要你肯学,就定会有老师倾囊相授。
这对不少人来说,都感到颇为好奇。
哦,对了。
据说下邳的商行还常常低价购买这些学子的策论转而大范围抄写编制,卖去更为遥远的地方。
当然,前提是你的策论言之有理,切实可行。
至于策论内容嘛,那自然是不拘的,内政、水利、农事······只要你有真才实学,皆可!
若是自觉没什么才能,那也可随便写上一篇痛斥曹魏的檄文交由商贩,少说也能得上不少银钱。
越想,那些东郡的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