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也不计质量和品种加工能力等等。古代明代工艺下的炼铁,通常人均日产量只有不到三斤铁,天气比较热的夏季或早秋往往还不能维持这个规模的产量。人均半吨铁的年产量就是极限了。这还是在炉具与生铁冶炼方面有很多相比同时期西方领先技术的情况下。
而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平均每个钢铁工人铁产量至少在十吨左右,提高足足二十倍。到了建国初期鞍钢的水平,那就是人均生产十吨钢。21世纪初国内水平,大型钢厂则达到人均每年三四百吨的生产能力。这还是比西方发达国家因为种种原因品质和效率上都有所不足的结果。
如果以建国初期鞍钢级别的生产效率来维持一个21世纪水平的人均钢材需求,那么实际上包括采矿和专门的运输产业大概劳动力十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也就完全足够了。
这样算下来,如果用19世纪的技术维持21世纪的标准,实际上还是能够在钢铁纺织乃至建筑方面维持足够劳动力的。如果再搞搞文化产业个体经济服务业之类,一个“19世纪水准的理想国”也未必不能实现。
可是这对于主神很可能赋予的目标来说,就是多少有所出入的了。张伟甚至觉得不能过多的把整个夏地的劳动力全都利用起来。如果旧产业格局的框架太死,那么毫无疑问会给未来产业的调整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从追求先进制造技术的角度,门槛最低的行当应该是造船。就像张伟在蜜桃客论坛那里的一位右翼大拿中听说过的:民国前期的中国技术水平同样很落后,不过那种战时标准船水准的玩意儿却能造了。内燃机对于当时的难度堪比实验室级别的高科技,但木炭汽车之类的东西貌似也是存在的。
如果圈定军工业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追求最大的火力运载能力和投送力、在全驱越野卡车和运输机直升机遥遥无期的情况下造船还有以造船为基础的武力毫无疑问是个最重要的方向。实际上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冶铁和金属加工在有些技术落后东方的情况下整体规模和水平却逐步发展起来并赶超之,风帆时代规模庞大的舰炮需求可能是个重要原因。
风帆时代的舰炮通常能够占到船只总吨位的十分之一,巅峰时期各国一二百万吨风帆战舰上的火炮就得有十几万吨的规模,几乎相当于一个亿万人口的农业国全部的农具需求了。
当然,为了化学工业及相关的发展有限电报网和硬式飞艇也是研究性突破的方向之一。
这样一来,蒸汽机相关行业还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工厂动力可以